《医理真传》五行说、五行总括图、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五行说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黄、赤、白、黑之说焉。肝青象木,主东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肾黑象水,主北方冬令;脾黄象土,主中央湿令。五行各司一气,各主一经,各有生克制化。《内经》云:“肝布于左,肺布于右,心布于表,肾布于里,脾为四方之使”,历代注家,俱在方位上论,而不在一气上论,五行之实义,渐不明矣,余特直解之。夫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行之气,塞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塞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本属肺,而周身无处非皮毛。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义便失,以五行作一块论五行,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惜人之不解耳。况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以上三法,皆可变通,但阴虚、阳虚,辨认不可不澈,上卷辨认法,切切熟记。

【阐释】五行说虽不尽合于科学,但古医家以配五脏而进行诊治,亦有一定效果。只是有些医家过于拘泥,坚持在方位上立论,自不免有扞隔之处。郑氏认为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而五行之枢要即在中土。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而先后天之阴阳二气始旺,故治病用药机关,当在后天脾土上用力。仲景立建中、理中二法,以分治外、内、寒湿之邪伤及中气,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治劳役伤脾,亦套建中之法,俱因能掌握五行之枢要为治病之根本准则,故能历久应用不替。末段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脾胃上用力,只要将阴虚、阳虚辨确,三法皆可变通,将五行说落到实处,实较一般空论更有价值。

问曰:《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另有说乎?

答曰:冬月既伤于寒,岂有延至春月始发之理?然亦有说焉。以为天地闭塞,阳气潜藏,人身之气机亦潜藏,感之轻者,随气机而潜藏,不即为病,至春日春风和畅,气机发泄于外,这点寒邪种子亦向外,故病作。如春日布种,而夏日收割,夏日布种,而秋日收割,病温之说,其意如斯也。推之“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理无二义也。余亦有说焉。夫冬月寒令,天地之气寒,人身之气亦寒,潜藏是天地自然之机,人身同然,此正气也。客寒乃外之贼邪,邪正原不两立,无论一丝一毫客邪,着于人身,未有不即病者。感之即轻,不能闭塞气机,遇经气旺时,邪亦可以默化,感之若重,邪气即能蔽束气机,未有不即病者。况冬月伤寒而死者亦多,以此推之,此说殊不尽然。余再三追索,疑是内伤于生冷之寒湿,不能闭其卫外气机,故不即病,伏于其中,感天地闭塞,潜藏之气机裹束,不能发泄,延至春月,寒气化为热邪,随气机发泄而外出,春月温和,故名之曰温病。如此推求,方得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实据。诸书纷纷言温,而曰风温、寒温、温热、湿温、温燥,更立大头、杨梅、捻颈、软脚诸瘟,难以尽举。各家之说,以春为风温,夏为温热,长夏为湿温,俱在六气节候上论之。余意春月温和节令,而加以温之名方妥,外此候而名温,即属不当。所谓寒温者,指发病之来脉说也。所谓风温者,指发病之时令言之也。所谓温热者,指寒变为热言之也。所谓湿温者,指挟内湿言之也。所谓温燥者,指邪入阳明燥地,伏而不出言之也。如此言温,而温之名始不错,舍此而在六气节候上言温,而温之名即诬,六气各有发病,试问又当何名?再按温病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以后但热而不恶寒,明明是春月温和节中不正之气则为温邪,温字即热字看,先犯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热不胜寒,故直趋阳明,伏于膈间,阳明主燥,燥亦热也,此刻温燥混为一家,故但热不憎寒,乃为阳明的确不易之症。仲景立麻杏石膏甘草汤,早已为此等症候具法也。按麻黄开腠里,杏仁利气机,石膏清阳明之肌热,甘草和中,俾邪之从太阳而入者,仍从太阳而出,真丝丝入彀之方也。后人立升降散一法,解表清里,而曰此为风温设也,不知此刻气机,气即是温,温即是气,气即是风也,何必多方立名?后人不得其旨归,即以此方为风温设,而不知与麻杏石甘汤同一法也。他如白虎汤、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因其所兼而用之也。温病总是一热病,是二阳之正病也。他书纷纷讲解,愈出愈奇,不可为法,学者须知。

【阐释】《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一种伏气温病。温病学派所谓风温、寒温、湿热、湿温,温燥诸症,多是时令温病。郑氏提出春天发生的温病,是由于内伤生冷寒湿潜伏而发,并且只有在春月发生的始可名为温病,这只是一家之言,自不能为治温病学者所同意。但谓温病是热病,是二阳之正病,故多但热不憎寒,仲景麻杏石甘汤及诸白虎汤,俱可应用于此等症候,则是确切的。温病学派导源于金刘完素的火热论,其弟子马宗素认为凡有发热症状的,不论其是内、外所伤,不论其发生季节,不论其伤于何邪,都是热病,不能作伤寒医治,持论未免过偏。后经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及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诸家著作的阐述,使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的特殊性,于伤寒之外,自成体系,从理论到临床,均有一定价值,不能认为都是不可为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谓伤寒之邪原于水,须遵六经辨证;温病之邪原于火,须按三焦辨证。“伤寒是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温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阳,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都是比较全面的持平之论。至其说“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亦极允当。故有人谓温病派学说并非与伤寒对立,而实可羽翼《伤寒论》,丰富《伤寒论》的内容。郑氏所云,亦有未尽当处。

五行总括图

卦东卦

卦西卦

南卦

北卦

卦中卦

手少阳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经(自亥时起无名指关冲穴,至眉毛丝竹空穴止)

手厥阴包络(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经(自戌时起乳后天池穴,至手中指中冲穴止)

二经分配共成十二经,包络一名膻中(细考即护心油)

【阐释】五行说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以水、火、木、金、土为万物构成的五种基本元素。据近人考证,其书虽托始于夏禹,而写成不晚于西周,是一种很古的朴素唯物哲学。自战国至秦汉,《易经》的阴阳说与《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结合而有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阴阳家邹衍一派,注重幻想奇谈,成为近于迷信方术的唯心学说。只有医家的经典《内经》,继承了唯物的优良传统,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了比较深切系统的论述,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行应用于医学,最重要的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的次序配五脏(肝、心〈心包络〉、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火、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商、徵、羽、宫)、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色(苍、红、黄、白、黑)、五志(怒、喜、思、忧、恐)、五脉(弦、洪、缓、毛、石)、五窍(目、舌、口、鼻、耳)、其华在(爪、面、唇、毛、发),其充在(筋、脉、肉、皮、骨,亦称五体),其所藏为(魂、神、意、魄、志),所化为(泪、汗、涎、涕、唾),其郁则应(达、发、夺、泄、折),其母为(水、木、火、土、金),其子为(火、土、金、水、木),其妻为(土、金、水、木、火),其贼为(金、水、木、火、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我克者为妻,克我者为贼)。配八卦则为(震巽、离、坤艮、乾兑、坎)、配十干则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支则为(寅卯、巳午、辰戌丑未(“辰戌丑未”:原书为“辰戌、丑未”,因此四地支同属土,故改)、申酉、亥子),配十二经则为(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少阴心、手厥阴包络、手太阳小肠,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配十二官则为(将军之官出谋虑,中正之官出决断,君主之官出神明,臣使之官出喜乐,仓廪之官出五味,相傅之官出制节,受盛之官出化物,谏议之官出知周,传导之官出变化,作强之官出伎巧,州都之官藏津液,决渎之官出水道)。这些说法主要出自《内经》中《灵兰秘典论》、《金匮真言论》、《五脏生成篇》、《六节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等篇,虽不一定都正确,但对于辨证论治颇有指导作用,向为医家所重视,亦为业医者应备之常识。郑氏根据经义,提要钩玄,汇为总括图,颇便于初学者运用。如欲深究,则有《内经》原文及各家注释可参。

医家的五行说,最重生克胜复制化之理。以相生而言,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相克而言,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分别见于《内经·〈天元纪大论〉及〈宝命全形论〉》,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张景岳《类经·五行统论》谓有胜必有败,有败必有复,母败子必救。造化之机,有生必有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用,五行之内,复具五行,五五二十五,有互藏之妙。说较详备,欲探讨五行者,可以参考。至五行说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运用,并述于后“五行相传为病”节。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无偏盛也。盖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所以东方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南方生热火,司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此五行本体之为病也。而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而移于肾是也;子病及母者,如肾病而移于肺是也。有妻病而乘于夫者,如土病而传于肝是也;有夫病而及于妻者,如肝病而传于土是也。有因相生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是也。有因相克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是也。学者能留心于此,而治病便不难矣。

【阐释】此节仍本五行配五脏,每脏各因时因地而有所生化,有所偏盛,而发生各种疾病。不仅本脏可以发病,并可互相传变为病。其传变有四种情况:因相生而传为病者,有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二种;因相克而传为病者,有夫病及妻与妻病乘夫二种。如以肺病为例,除肺脏自病外,如因脾土病而影响及于肺金,或因肺病而影响及肾者,均为母病及子;因肾水病而引起肺金病,或肺病而影响及脾者,均为子病及母;因心火病而影响及肺金,或肺病而影响肝亦病者,均为夫病及妻;因肝木病而致肺亦病,或肺病而影响及心亦病者,均为妻病乘夫。因人身是一个整体,五脏是互相关联影响的,每脏除自病外,均按相生相克规律而与其余四脏发生传变关系。现仅举肺脏为例,其它各脏可以类推。《难经·五十难》说:“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徵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徵邪,自病为正邪。”此所谓虚邪、实邪、贼邪、徵邪、正邪,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病及妻、妻病乘夫及自病五行传变说之所本。历来医家多本此原则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视其病在某脏传变之先后及症象之轻重而处方用药,多获良效。故郑氏谓:“学者能留心于此,治病便不难矣。”至于郑氏治病用药的要点,则阴阳更重于五行。其具体应用,详见于后三卷阳虚、阴虚及杂问中。

认病捷要总诀

发热类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疟疾

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

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

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

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若大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

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

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

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

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

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

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

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

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

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

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

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阐释】认病捷要总诀共二十九条,前十六条分别论述发热、疟疾、鼓胀、积聚、痰饮、咳嗽、喘、呕吐、霍乱、呃逆、痢症、头痛、耳、目、口、鼻、唇、齿、喉、心痛、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二便病等十六种病症的病因、病象、病机的辨认法,及其应用的方药,均直切了当,便于实用,本此以辨症,方不致误,不愧称为捷要总诀。十七条至廿九条自辨认脉法至辨起居性情,皆以气有馀及气不足两大纲分列其要点,亦皆宝贵的经验之谈。原文简洁明晰。笔者常用此以辨病,从未有错。

(0)

相关推荐

  • 痰饮治法述要国医大师周仲英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饮留胃肠的一个类型.辨证主要根据饮停部位,区别四类不同证型,如饮停胃肠为痰饮 ...

  • 《医理真传》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无偏盛也.盖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所以东方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 ...

  • 《医理真传》1.8:五运所化、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译文)

    五运所化 甲己化土 如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余同推. 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译: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以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以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以木运统之: 戊癸之 ...

  • ​五行说(郑钦安医理真传)

    ​五行说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黄.赤.白.黑之说焉.肝青象木,主东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肾黑象水,主北方冬令:脾黄象土,主中央湿令.五行各司一气,各主一经,各有生克制化 ...

  • 五脏五行五音五色对应图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 ...

  • 人体穴位图与与五行脏腑经络关系图

    人体穴位图与与五行脏腑经络关系图

  •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图,五行相生相克表

    五行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是指木.火 ...

  • 河络之数的五行性质与八卦的五行性质不容擅改

    众所周知,五行之数是两两相合的,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一生一成:1与6是水的生成数,2与7是火的生成数,3与8是木的生成数,4与9是金的生成数,5与10是土的生成数.<河图>.<洛书& ...

  • 怎样确定八字五行旺衰, 如何计算八字五行旺衰

    如何计算八字五行旺衰,八字五行旺衰得分越高越好吗?怎样确定八字五行旺衰, 八字断旺衰最准确的方法,这里就由谢咏老师来聊一聊这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要想学习八字命理或则打算结合生辰八字给宝宝起名字的朋友们 ...

  • 属猪五行属什么 生肖猪五行喜忌查询

    属猪五行属什么? 猪在乙亥年出生的五行属火(1935年出生.1995年出生),猪在丁亥年出生的五行属土(1947年出生.2007年出生),猪在己亥年出生的五行属木(1959年出生.2019年出生),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