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远古高古艺术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原因

所谓“高古”,古玩圈一般指的是唐代以前或战汉以前的器物,例如汉以前的玉器统称为高古玉,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

战汉和田碧玉大玉璧

所谓“远古”,据《百度百科》“指的是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那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这个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即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三皇五帝”那个时期。

三皇五帝像

一般人的逻辑思维都会认为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是随着历史进步演化,朝高级的方向发展的。可是,古代造形艺术品的脉络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许多高古远古造形艺术品的艺术神韵以及精湛的加工工艺令今人顶礼膜拜、望尘莫及。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还是单纯的艺术审美价值角度来讲,许多高古远古造形艺术品的价值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才对,而社会现实却是极大的讽刺——高古远古不如近古,例如清代的瓷器玉器远高于高古瓷高古玉,古玉不如新玉。

为什么呢?在商品社会里人们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认知分为金字塔状的低、中、高三个层次。

低层次为物质层面,在这个层次里的人们视古代艺术品纯属商品或投资理财的工具而已,处于这个层次的人群行为动机是为了生存生活为了金钱。

中等层次为精神层面,在这个层次里古代艺术品是陶冶性情、艺术欣赏的赏玩之物和理解历史与文化做学问的教科书。处于这个层次的人是衣食无忧的富裕群体,行为动机已经不是仅仅为了生活,这个富裕群体中极少一部分人是有思想有品位的人,他们对精神和思想有追求、对于艺术有欣赏的素养。

高等层次为灵商层面,处于这个层次的人更少,他们的行为动机既不是为了生活也不仅仅停留在“孤芳自赏”和“徜徉在精神的乐园”里,他们在探索和理解生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努力去理解高维度空间。而古代艺术品正是承载着历史、宗教或高维度空间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对高古远古艺术品的理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事实上,普罗大众中无论是收藏群体还是消费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物质层面。在这个层次里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古玩的一切都是用金钱衡量的,并且是短期行为的,包括很多消费者在内的心态都是恨不得今天收到明天就卖出获利,根本不“藏”。因为清代的瓷器玉器“华丽漂亮”看得懂、易流通,这就形成了“高古远古不如近古、清代瓷器玉器远高于高古瓷高古玉、古玉不如新玉”的社会现实。这都是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潮造成的恶果,由此给高古远古艺术品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不可逆的。

如果不从金字塔形变成纺锤形,即中高层次的人群不扩大的话,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繁荣的古代艺术品市场,真正的古代艺术品的价值就不可能健康地表现。

金字塔形转变成纺锤形

另外还有完全是由错误的法规人为造成的。去年,重庆大学大博物馆的藏品中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被“江上”嘲笑是怪物,是“三分像龙,七分像狗”的东西。

这是商代青铜器的典型器,当时叫什么我们不知道,后人称之为“朝天吼”、“貔貅”。例如类似的如下:

商代晚期青铜器貔貅

战汉时期铜胎漆衣彩绘六头貔貅

战国青铜器嵌玉石貔貅

这些堪称青铜器艺术品的杰出之作,两三千多年前的艺术大师们肯定没有学过什么现代解剖学,但是,艺术大师们却对动物的骨骼结构、肌肉走向掌握得出神入化。这件貔貅的姿势、神态以及骨骼、肌肉有机地组合,使人感到这件貔貅似乎是呼之欲出、跃跃一纵、吼声震耳——精气神具在!如此艺术杰作竟然被后世子孙当成“怪物”、看作是“三分像龙,七分像狗”,你是该笑还是该哭——你还哭得出来吗?!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化悠久,直到汉代廉价而且资源丰富的铁取代了青铜为止大约1500年的跨度,而瓷器时代即便从唐朝开始算起也不过1400年,因此,青铜器文化占了传统定义的中华历史一半以上的时间。并且,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造形艺术的源头,中华青铜器的技术水平之高、艺术造诣之精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日本NHK曾经制作过青铜器的专题纪录片,客观、高度地赞叹中国的青铜文化。

而在我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只有1949年前出土、并且有明确著录的文物才允许流通”,禁止民间收藏流通青铜器,私人谁敢收藏青铜器就是犯了“刑法”,要锒铛入狱的,由于几十年错误的法律规定终于造就了全民大面积的青铜器文化盲,即便是收藏圈里也没有几个人涉及青铜器,因为太危险了,碰触法律红线谁都怕!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纵容没有正当生计的人们大肆生产假青铜器,全国数不清的古玩地摊上有数不清的青铜器混在仿品里在贱卖,在海关监管之下多少青铜器被当做“工艺品”成集装箱地出口到世界各地。工商局、文物稽查大队、海关们难道不想“收缴”吗?当然想!并不是他们有多少“爱国心”,至少还有奖金奖励的诱惑吧?无奈,由于“青铜文化盲”,哪里看得懂真假,不懂就“虎咬刺猬无从下嘴”了。

青铜文化不仅仅是时间上占了传统定义的中华历史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维方式、语言、法律、政治体制、美学、造形艺术等等等等都是源于青铜时代,并且青铜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DNA——即,青铜器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美学、审美意识、造形艺术的源头。举个例子,举世推崇宋瓷,赞叹宋瓷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吧?可是你想了吗,宋瓷的造形艺术是凭空来的吗?不是!是宋代“文艺复兴”即青铜器艺术复古而来的!几乎所有宋瓷的造型都是青铜器的复古再现或者是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寻求得到的灵感!笔者常对瓷器爱好者们讲,唯有你在收藏青铜器、欣赏青铜艺术、陶醉于青铜意境之后,再回首看唐宋元明清的瓷器,才会有“一览众山小”、“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感受。

高古远古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否被正确地评价认知,是民族文化、经济是否繁荣昌盛的标志,期望这个时代不要太遥远。下面再欣赏一组古蜀文化与祭坛相关的玉雕艺术品。

它们存在的历史年代之久远与它们的艺术造诣之高深、工艺水平之精湛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它们太伟大了!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