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银:同事缘,师生情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同事缘,师生情

作者 |刘长银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那一年,工作了七年的国企关门,我下了岗,在社会上晃荡。一天无意间转到这所民办高校,二楼人事室,填了表,做了一份简单的专业测试题后,我被告知可以走了。
这个地方在城市的南郊,来一次换车麻烦,需半天时间,想到这里,我随口说:“有消息了可要提前告诉我,手边的工作要交接一下。”
办公室里,靠窗正伏案写字的一位女同志,五十岁上下,齐耳短发,不胖不瘦,她们都叫她“主任”,她抬起了头,朝我看了看,微微笑着说了一句暖心的话:
“小武,明天让张工把一下关,有消息了提前通知,要不,怪对不起人儿的。”

▲ 邱主任,当时的学院人事主任,我们俩的第一次相识

感谢命运之神的安排,让我和她成了同事,后来还变成了她的兵,在她的关爱下成长了三年,我们俩的师生情谊,也因此绵延了二十多年,直至今生。

回想当时,和邱主任上下班坐一辆班车,总看到老师们围着她坐,问工资,问社保,问职称评审,她面带微笑,思路敏捷,解答问题速度快,但和风细雨,直击要害。
我坐得远远的,眼睛蹬着,耳朵竖着,心里不住地感叹,到底是高等学府,比我们工厂强多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看这人事主管的气场,绝了!
两个月后,临近期末,忽然听同事讲,邱主任要来我们基建科当科长了,我大吃一惊,听说最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邱主任到有关部门多方奔走,成功启动了专职教师的职称申报及评审工作,解决了专职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上上下下的人都满意,怎么突然就......
哎,到底是私立单位,人事主管和基建主管,专业上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领导的岗位调整,也太不靠谱了吧!
说归说,该来的还是要来。一周以后,邱主任正式到基建科走马上任。当时临近暑假,学院的南园准备开发,她召集大家开短会、现场踏勘,按照董事会的决议做规划,报概算。
那天她根据现场查勘的数据,戴上老花镜三下五去二,一会儿功夫,南园的规划方案草图初具规模,她给我们讲思路,大楼的定位及标高,区域道路、水电配套、绿化,甚至湖边的护坡、跌水井,考虑的详细,做起来可行。
现场的土建工程师、安装工程师全都瞪大了眼睛,咱们的人事主任,居然还是个土木工程专家呀!
共事久了,对邱主任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她是六十年代文革以前毕业的水利工程老牌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黄委会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后来调到黄河水利学校,干过基建设计、当过教师,因能力强,威信高,被群众推荐、组织任命为教学副校长,整整六年。后来,她又因工作需要调回黄委会水科院,做科研工作,在水科院副院长任上退休。
邱主任退休以后,受学院副院长邀请,她先后做过兼职教师、人事主任,最后回归她的老本行,搞基建。
给邱主任当兵的三年,工作上忙碌,心里充实,自认为心智上变得成熟,专业上有拓展,有进步。她经常对我讲,我们从公办单位来到民办单位,体制不一样,工作的思路、方法都不一样,这种经历是人生的财富,一定要把握好、处理好。
那时我经常独立负责一些小项目。项目启动前,她会专门听我讲思路,提出评价、修改意见。她鼓励我勇于承担项目的全程技术工作,设计计算、画图、预决算、施工监理等,碰到项目立项论证,要向董事长汇报。她提醒我,提前做准备,腹稿不行打草稿,汇报问题有条理,原则问题要坚持......
从那时起,下岗以来的失落感悄然远去,我又重新找回了曾经的自信。
邱主任不仅专业能力强,还重视工程管理。初到基建科时,办公室地上、桌上灰蒙蒙的,图纸、资料像“片汤”,桌子上有,柜子里有,犄角旮旯扔的到处都是,凌乱无序,无法查找。
她带领大家打扫卫生,清理办公室,把图纸、资料按项目、分专业进行整理、折叠后装袋归档、贴标签,已交工的工程交档案室,在建工程由项目负责人保管并及时进行补充、整理。
办公室卫生搞好以后,邱主任找来花盆,在窗台上种下了几盆花草,玻璃翠、吊兰、长寿花、天竺葵等,每天工作之余,大家给花草浇水、剪枝、施肥,忙了个不亦乐乎。
特别喜欢去邱主任家,看她的家里布置得温馨,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井井有条。她会自裁自作各种休闲衣服,她买的衣服、鞋子、背包等价格不贵,但颜色、款式大方得体,不招摇,不落伍,同事们个个看了夸赞。
一次冬天刮大风,我在工地值班,她从家里带了一条小方丝巾,并亲手给我系上,那条丝巾淡红的底子,布满了咖啡色的波点,很衬肤色。
那时基建科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小套间,大家集中在外间办公。邱主任不忙时,会把我和搞土建的小李叫进来,悄悄交代,“学校的工程已完成了大半,目前在建的多层建筑,结构、装饰、安装工艺简单,你们年轻,要多学习,参加考试拿资格证,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为个人的发展进行储备。”
受她的引导,晚上安顿下儿子后,我开始备考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毕业十年后,三十二岁当年我一次性通过四门考试,拿到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证。
以后的数年,我们先后离开了那所高校,可邱主任对我的帮助一天都没有停过。我评高工时,她为我指点迷津;我读硕士时,她做我的企业导师;我调动工作犹豫不决时,她的一声斥责“你都三十几岁了,人生的每一步一定要有决断”让我如梦初醒。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邱主任,便没有我的今天!
我和邱主任的联系不需要预约,往往心有灵犀,随手一个电话,她的老伴,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赵老师一声喊,“快,黑妞,你的死党!”邱主任接通电话,俺俩聊社会、聊生活,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她经常谈及奋斗了一辈子的黄河,大坝、闸门、泥沙、围堰以及移民等。我工作上的疑问,生活中的困惑,到她那里都会迎刃而解,最后还从她那里得到了“满血复活”。
老公经常开玩笑说,“邱主任就是你的保护伞,她像一只大鸟,处处护着你,你啥时间有事儿,第一时间都会躲到她的羽翼之下。”

▲ 当年的基建全家福,牛工、李工、作者及邱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