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三门峡市上岭...
1989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三门峡市上岭村,一个鬼鬼祟祟的黑影正在向一个深不见底的坑洞靠近,左顾右盼后,他立刻闪身钻进洞内,就在此时,早已潜伏好的公安干警立即纵身跃起将其抓获。
原来是三门峡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举报说有人在盗墓,他们马上派出警力前往上村岭展开调查,一天侦查员在一幢新盖的小楼旁,发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盗洞,当晚两名干警便悄悄潜伏在盗洞旁等候,然而连续三夜却毫无动静,终于第四天凌晨,出现前文所述的一幕。
经过审问,案情真相让人瞠目结舌。原来早在50年代,这一带曾经发现过西周古墓,于是村民中一部分人以盖房为掩护疯狂盗掘古墓,没多久更多的盗墓贼和文物贩子闻风而来,纷纷非法盗墓、倒卖文物。
为了抢救被盗墓葬,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清理,人们首先对准了这个深不见底的盗洞,将下面的墓葬称之为1号墓。
发掘到11米深的时候,清理盗洞的人突然惊喜的喊道盗洞见底了,在盗洞底部发现了一些香烟和火柴,并没有发现墓室入口,也就是说墓葬没有被盗。
考古人员用仪器探测后,将挖掘方向稍微调整,开始向东挖掘,令人震惊的是,仅仅挖了30厘米,一座大墓的轮廓就出现了。
墓中陈设在椁室内的青铜礼器、乐器和木椁的轮廓逐渐显露出来,专家初步推断,这可能是一座国君墓地。
接下来的发现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在墓室的周围出现了车马的痕迹,在完整清理后,一个南北长50米的车马坑暴露出来,其中战车集中在北部,战马则埋放在南部,每辆车下均压有战马。而令人震惊的是马的前腿和后腿都是并列在一起,这种奇怪的姿势意味着马是被捆绑后,杀死埋入坑中的。战车分为两排,由北向南排列整齐,俨然要列队出征,在最北端的第一辆车下葬有四匹马,显然这就是墓主人的,他将带领将士征讨敌人。
根据西周礼制及文献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墓主人马车为四匹马所拉,应为诸侯王,这样令人震撼的地下兵团,墓主人生前一定勇猛善战。
在车马器堆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把剑,尽管这把剑锈迹斑斑,且断成了两截。然而这把剑居然在日后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此剑为玉柄,上面有两组绿松石,玉柄中包裹的是铜制的剑芯,与剑刃相连接,最主要的是剑刃居然是铁质的,这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工冶铁技术是在公元前5世纪才出现。这把剑的横空出世,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100多年!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冶铁实物。
最令人期待的是墓主人棺椁的开启,在木棺被打开时,人们发现墓主人的骨骼已经全部腐烂,贴身覆盖和佩戴的玉器密密麻麻。其中一条金腰带光泽璀璨夺目,重达400多克。在墓主人颈部还挂着十分长的玉组佩,由七个玉璜组成,每个璜之间连缀玛瑙珠、琉璃串珠,整组玉佩色彩瑰丽,富贵华丽,从墓主人的颈部一直垂到膝盖以下。有专家指出,大型玉组佩和鼎一样属于礼器,身份越高,玉组佩就越长越复杂。
让专家感到疑惑的是在墓主人面部位置,发现了很多不规则的玉片,有圆形、梯形、三角形,难道只是摆在面部的装饰品吗?不规则的形状代表什么含义呢?
这些碎小的不规则玉片最终被送到中国社科院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进行研究,白老在细心观察后,发现玉片的边缘有小孔,应该是串在一起的,几个月思考后,一张由玉片组成的人脸被拼出来了,眉毛眼睛鼻子嘴下巴全都一应俱全。原来这些玉片是当初按照五官的位置缝制在一块织布上覆盖在死者面部,只是织物早已腐朽。这件缀玉面罩就是后来在西汉流行的金缕玉衣的雏形。
拥有诸侯国国君的身份,建立起强盛的地下军团,有无数玉器彰显着贵族气和财富,这样的墓主到底是谁呢?
专家们把重点放在了青铜器上,大量的青铜器上都有虢季两个字,这应该就是墓主人的名字。周朝的时候同辈兄弟名字是按照伯仲叔季的年龄来排行称呼的,不同辈分的人都有可能叫虢季。
就在专家感到困惑时,在1号墓旁边又发现了一座规模更宏大的墓,被命名为9号墓。在随后出土的青铜编钟上有“虢仲”两个字的铭文,专家们根据墓中竹简上周宣王时期大夫“南仲”的名字判断墓主人应该是周宣王时期的虢国国君——虢公长父。紧接着专家在一号墓周围发现的青铜铭文判断这个叫虢季的虢君就是其子虢文公。
有意思的是这对父子却是两种做派,史书记载,9号墓墓主虢仲(虢公长父),配合周厉王横征暴敛,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在出逃时死于途中,其子周宣王继位。
而《国语》中记载,虢文公曾进谏周宣王,劝他重视农耕(“虢文公谏周宣王不籍千亩”),不过意见未被采纳,周宣王晚年专制,不听忠言,滥杀忠臣,这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001年,虢国墓地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墓葬遗址已经建立了虢国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这个博物馆不仅学生老人是半价,凡是姓郭的人也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因为“郭”姓就是由“虢”演变而来,博物馆用这种方式提醒人们,也算是别出心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