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最适合自己天性的生活

周国平在《总是活给别人看的人生最平庸》一文中说,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明乎此,他就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了。
其实,有时候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怎样的人,权当把怎样过更舒服、过怎样的生活自己更容易称心如意,当做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吧。当然这一切舒服、满意的前提,都应该积极向上、释放正能量的生活。
如此说来,本来极力反对的舅妈家的陈设就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了。
90岁的舅妈家,100多平的房子里,老物件儿老过活儿堆放得满满当当,除了大立柜、高低橱、老柜头、八仙桌、条几、三抽桌这一类还有点儿实用价值的东西外,还有感觉怎样发展也用不上的物件儿:簸箕、烧火的风箱、各种粗细眼儿的锣东西的锣……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摞尼龙袋子、插在花瓶、花盆、挂在墙上的各种塑料花。
每个马扎上都有各种旧衣物、旧毛线制作的坐垫儿,色彩七拼八凑,具有时代烙印,也看得出工序的繁杂,给人感觉便如舅妈说的一样:我从来没扔过东西。
没想到!
十多年前,去平房的舅妈家时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大概,对搬楼房的认识,就是一种和过去决裂的开始,就是需要和新楼房般配的陈设。
或许,因为是一楼,便全部家当挪移过来。但,我感觉一定也有过孩子们反对的声音,碍于老人的执着,于是,便因孝顺而屈服,屈服也便成了尊重。
我想,于老人看,每一样物件儿里大概都藏着一个故事,这满屋里的老物件儿便是这几十年岁月的全部历史。
但我相信,即便如此满满当当,估计也未能囊括使用过的每一样东西;纵然每一个坐垫儿都有几十年变迁的涵盖,但仍然不能够全部表述清楚这90年的岁月。
腿脚灵便、头脑灵活的舅妈,在每一样东西上大概都能讲述很久的故事,历史的回忆在头脑中,更在这触目可及的物件儿中。
起初看到时,我有过一个大胆想法,这房内一切可去掉9/10,留下一份儿必需的即可。
但表哥们始终没把房间变成中年人喜欢的模样,一定是顺从、是尊重,布置成舅妈这样的老人喜欢的样子。
所有房间,只有一个小卧室和厨房是简洁的,那是表哥们活动最多的地方,其他舅妈的领地,全都是看得见的历史。
按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清理房间原则,大概全部要清除,但对老人而言,假如全部清除掉这些写满历史的老物件儿,那不只是丢了家产,更是丢了历史,更是连那颗在回忆中的心也一并丢掉了。
于是便感觉,如今这样的日子,或许就是最符合年岁这样大老人天性的日子。她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
不要以为舅妈是陈腐的老古董,舅妈有微信,会视频通话,会看重孙辈儿孩子们的各种视频,她的业余生活丰富而时尚。在我们嬉笑谈话间,她还不断地拨弄着手机……
她会打麻将,她家就是大龄老太太们的俱乐部,上午下午都“正常营业”。
她开发了楼前的菜地,除了蔬菜,还栽有香椿树。表哥们都不知道今年昂贵的葱价,自己种的葱足够吃了。
舅妈身体没有基础病,如今依然和年轻时一样身材高大,并没有看出身体骨骼收缩。舅妈的妈妈活到100岁,像这样知道自己不舍得丢东西的特点,善于收藏旧物件儿的时尚时尚老太太,活成自己随心所欲的样子,真是难得。
既能够在过去的历史中让心灵遨游,又能在如今的时尚里,不被时代抛弃,活成符合自己天性的样子,舅妈也一定是愉悦的、长寿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