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六)

第四節:寶石礦物。

剛玉(Corundum)

  • 成分 Al2O3,硬度9,比重4.0~4.1。

  • 晶體有陡雙錐形、稜柱狀、板狀或菱面體狀,也會以塊狀和粒狀產出。

  • 顏色很多,但條痕只有白色。

  • 透明至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澤至金剛光澤。

  • 剛玉常含有少量的鐵、鈦、釩和鉻離子

紅寶石(Ruby)

  • 成分 Al2O3,硬度9,比重4.0~4.1。

  • 剛玉的幾種之一,晶體形態有雙錐形、稜柱狀、板狀或菱面體狀。

  • 顏色為紅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至金剛光澤。

  • 形成於火成岩與變質岩中。

  • 也產於河砂礫中。

藍寶石(Sapphire  )

  • 成分 Al2O3,硬度9,比重4.0~4.1

  • 剛玉的藍色變種。

  • 晶體有雙錐形,稜柱狀、板狀或菱面體狀。

  • 有塊狀和粒狀,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至金剛光澤。

  • 形成於某些火成岩和變質岩中。

  • 也產於沉積沖積礦床。

尖晶石(Spinel)

  • 成分MgAl2O4,硬度7.5~8,比重 3.5~4.1 。

  • 晶體形態為八面體,有時是立方體或十二面體。

  • 有塊狀、粒狀和緻密狀。

  • 顏色從紅色到綠色、藍色、棕色和黑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各種變質岩中,包括蛇紋岩、片麻岩和大理石;

  • 也形成於基性火成岩中。

  • 尖晶紅寶石(spinel ruby)及巴拉斯紅寶石(Balas ruby),實際上皆為尖晶石,但過去都被置於ruby項下。

  • 歷史上著名的巴拉斯紅寶石,其名稱之來源與產地Balaght或Balascia或Badakshan等有關。Badakshan位於阿富汗東北邊現今塔吉克斯坦(Tajikitan)境內。

  • 尖晶石的紅色來源亦與其內所含三價鉻離子有關,顏色同樣受結構內離子含量多寡及分佈的影響而呈不同色澤。

綠柱石(Beryl)

  • 又稱綠寶石,化學式為Be3Al2(SiO3)6,其中含有氧化鈹(BeO)14.1%,氧化鋁(Al2O3)19%,氧化矽(SiO2)66.9%。

  • 六方晶系,晶體呈六方柱形,柱面有縱紋,晶體可能非常小,但也可能長達幾米。

  • 硬度為7.5~8,比重為2.63~2.80。

  • 純淨的綠柱石是無色的,甚至可以是透明的。

  • 但大部分為綠色,也有淺藍色、黃色、白色和玫瑰色的,有玻璃光澤。

  • 綠柱石(Beryl)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海水般的藍綠色」(beryllos)。

  • 純綠色的被稱為祖母綠(Emerald)。

  • 藍色的叫海藍寶石(Aquamarine)。

  • 紅色的叫紅綠柱石(Redberyl)。

  • 粉色的為摩根石(Morganite)。

  • 透明無色的為透綠柱石(Goshenite)

  • 亮黃色和黃綠色為金綠柱石(Heliodor),蜜黃色的比較常見。

祖母綠(emerald)

  • 綠柱石家族之一,Be3Al2(SiO3)6,六方晶系,硬度7.5~8.0,玻璃光澤,比重2.5~2.8,密度2.70~2.78g/cm³,折射率1.576~1.582,藍綠或黃綠。

  • 祖母綠(emerald)為波斯語Zumurud之音譯,在元末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卷七〈回回石頭〉節下之綠石頭中稱之為「助木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則名為「祖母綠」。

  • 祖母綠屬綠柱石(beryl,Be3Al2Si6O18)家族,六方晶系,是含鋁與鈹之環矽酸鹽(Cyclosilicate),結構上具有由SiO4四面體連結而組成的環。

  • 綠色主要是來自於其中所含微量的三價鉻。

  • 祖母綠中尚含氧化矽及氧化鈹結構,因而降低了鉻所處的結晶場之能量,因此,對光的吸收之能量範圍也稍許位移,主要吸收的部分為紫外光與黃~紅光區域,此乃形成祖母綠綠色之因。

黃玉(Topaz)

  • 成分Al2SiO4(F,OH)2,硬度 8,比重3.49~3.57。

  • 形成完好的稜柱狀晶體,其體積可能很大,重量可能超過100公斤。塊狀。粒狀和柱狀習性。

  • 顏色變化多端,有白色、無色、灰色、黃色、橙色、棕色、淺藍色、淺綠色,紫色或粉紅色,條痕有無色。

  • 透明到半透明,玻璃到松脂光澤。

  • 最常形成於偉晶岩中,還形成於礦脈和花岡岩的裂縫中。

  • 與多種礦物共生,其中包括石英。

金綠寶石(Chrysoberyl )

  • 成分 BeAl2O4 ,硬度8.5,比重3.7~3.8。

  • 晶體為板狀或稜柱狀。

  • 常結為雙晶,有粒狀和塊狀。

  • 顏色變化很大,從綠色、黃色到淺棕色、灰色。

  • 寶石變種變石在日光下呈綠色,在鎢絲燈下卻為紅色。

  • 為從透明至半透明的礦物,並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許多岩石中,如偉晶岩、片岩、片麻岩和大理石。

  • 也產於沖積砂床中,主要因其具較強的硬度,能抵抗風化和侵蝕作用。

藍線石(Dumortierite)

  • 成分Al7(BO3)(SiO4)3O3,硬度 8.5,比重3.41。

  • 常見的習性為塊狀、纖維狀、放射狀和柱狀,偶爾會形成稜柱狀晶體。

  • 顏色有藍色、紫羅蘭色、粉紅色或棕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到暗淡光澤。

  • 形成於粗粒的酸性火成岩中,包括偉晶岩。

  • 富含鋁的岩石常含有藍線石,尤其當這些岩石經過接觸變質作用的蝕變後。

  • 在地殼的一定深處,化學物質豐富的環境裏,岩漿流體慢慢冷卻即形成顆粒異常粗的偉晶岩。

透輝石(Diopside)

  • 成分CaMgSi2O6,硬度5.5~6.5,比重3.22~3.38。

  • 輝石的一種,形成短稜柱狀晶體,並且常常結為雙晶,其他習性有塊狀、片狀、粒狀和柱狀。

  • 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綠色、綠黑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條痕從白色到灰色。

  • 透明到幾乎不透明,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許多變質岩和基性火成岩中。

鋰輝石(Spodumene)

  • 成分LiAlSi2O6,硬度6.5~7.5,比重3.0~3.2。

  • 稜柱狀晶體,通常扁平,結為雙晶,且有垂直條紋。

  • 晶體可能很大,另外還以可劈開的塊體產出。

  • 顏色變化很大,有無色、白色、灰色、淺黃色、淺綠色、祖母綠色(翠綠鋰輝石)粉紅色或淡紫色(紫鋰輝石),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並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花崗偉晶岩中,與其他偉晶岩礦物共生,包括長石、白雲母、黑雲母和鋰雲母、石英、鈮鐵礦~鉭鐵礦、綠柱石、電氣石和黃玉,是暫穩定的礦物,往往部分或全部蝕變成黏土或雲母。

鋯石(Zircon )

  • 化學式為ZrSiO4,結構上擁為具獨立SiO4四面體之島狀矽酸鹽群。

  • 四方晶系,硬度7.5,金剛石光澤,比重4.6~4.7,含微量放射性。

  • 含微量的鐵、錳、鈣、鈾、釷等成分。

  • 是提鍊金屬鋯的主要礦石。

  • 鋯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河流的砂礫中也可以見到寶石級的鋯石。

  • 鋯石有很多種,如紅、黃、橙、褐、綠或無色透明等等。

  • 寶石級鋯石很像是鑽石。鋯石過去還被叫作鋯英石或風信子石。

  • 鋯石可以耐3000℃以上的高溫。

石榴子石(Garnet  

  • 石榴石(Garnet),來自拉丁文granatus。

  • 化學式X3Y2(SiO4)3;菱形正十二面體或正立方體,等軸晶系,硬度6.0~7.5,比重3.1~4.3,玻璃至半金剛光澤。

  • 鐵鋁石榴子石化學式為Fe3Al2(SiO4)3,深紅色的透明石頭常被稱為珍貴的石榴石而作為寶石,而它亦是最常見的石榴石寶石。

  • 鐵鋁石榴子石在如雲母、片岩等變質岩產生,同時亦會附在礦物上如十字石(staurolite)、藍晶石(kyanite)、紅柱石(andalusite)及其他。

  • 常見的石榴石為紅色,但其顏色種類很多,足以涵蓋整個光譜的顏色。

  • 石榴石形成兩個固溶體系列:紅榴石~鐵鋁榴石~錳鋁榴石與鈣鉻榴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

  • 常見的石榴石因應其化學成分而確認為數種種類,分別為:紅榴石(Pyrope)、鐵鋁榴石(Almandine Fe3Al2Si3O12)、錳鋁榴石(Spessartite Mn3Al2Si3O12)、鈣鐵榴石(Andradite Ca3Fe2Si3O12)、鈣錳鋁榴石(Spessartine)、鈣鋁榴石(Grossular Ca3Al2Si3O12,變種有沙弗來石(tsavorite)及肉桂石(hessonite))及鈣鉻榴石(Uvarovite Ca3Cr2Si3O12)。

電氣石(碧璽)

  • (Ca,K,Na,Mg)(Al,Fe,Li,Mg,Mn)3(Al,Cr,Fe,V)6
    (BO3)3(Si,Al,B)6O18(OH,F)4 ;黑色、透明、綠、粉紅、紅、藍、黃等,或是2~3種顏色。

  • 十二面體或假八面體;三方晶系;硬度7-7.5玻璃光澤。

  • 碧璽在礦物學上的學名為電氣石Tourmaline,主要成分為硼矽酸鋁。

  • 因色彩、色調和飽和度的不同,有紅、紫紅、粉紅、黃、綠、藍、黑等十幾種常見的顏色,且常在一塊標本上,發出二種甚至三種成層分佈的顏色。

  • 產自巴西,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等地區。

  • 清代又稱碧鴉犀或碧洗。

  • 藍碧璽,商業上叫做帕拉伊巴Paraiba碧璽。

  • 玫瑰紅色碧璽,商業上叫做Rubellite碧璽。

  • 綠碧璽直譯為Green Tourmaline,某些地方也會用Verdelite來表示綠碧,Verdelite的意思由拉丁文Viridis(綠色)和希臘語lith(石頭)組成,譯為綠色的石頭。

  • 大多數綠碧璽的顏色往往帶有黃色調、藍色調或棕色調,甚至某些顏色較深的綠碧璽必須在透光下才能看見綠色。

  • 鉻碧璽(Chrome Tourmaline),化學成分複雜,其綠色與內部的微量元素有關,即含有少量的鉻(Cr)或釩(V)元素,因其翠綠色接近祖母綠的綠色而知名。目前僅發現於坦桑尼亞。

  • 鉻碧璽的綠色飽和度低於祖母綠,顏色或許更接近於綠色的鈣鋁榴石—釩鉻鈣鋁榴石(行業叫沙弗萊石,Travorite),在濾色鏡下顯示出明亮的紅色或橘紅色,

  • 普通的綠碧璽在濾色鏡下不會變色。

橄欖石(Olivine)

  • 成分Fe2SiO4~Mg2SiO4,比重3.27~4.32,硬度 6.5~7。

  • 晶體形態為厚板狀,通常有着楔形末端,其他習性有塊狀、緻密狀和粒狀。

  • 顏色有綠色、綠黃色、黃棕色、棕色和白色,條痕為無色。

  • 透明到半透明,並具有玻璃光澤。

  • 鎂橄欖石的寶石品種稱為黃橄欖石。

  • 鎂橄欖石形成於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中,也見於大理石中;此礦物富含鎂。

  • 另外一種是鐵橄欖石,富含鐵;形成於快速冷卻的酸性火成岩中。

藍柱石(Euclase)

  • 成分BeAlSiO4(OH),硬度7.5,比重3.05~3.10。

  • 稜柱狀晶體,顏色為無色、淺白色、淡綠色、藍色或淡藍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晶面上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花崗偉晶岩中。

  • 還形成於沖積砂積礦床中。

黑柱石(Ilvaite)

  • 成分CaFe+22Fe+3(SiO4)2(OH),硬度5.5~6,比重3.8~4.1。

  • 晶體呈密的稜柱狀,並有金剛石形的橫截面,晶面上可能有垂直的條紋,還以塊狀、柱狀和緻密狀習性產出。

  • 顏色極深的礦物,通常從黑色到灰棕色或棕黑色,條痕為黑色,往往稍微帶點綠色或棕色。

  • 不透明,有着黯淡的半金屬光澤,有時顯得光滑。

  • 形成於被岩漿侵入或與熔岩接觸過的岩石,因此而受到接觸變質作用的蝕變。

  • 於火成岩~正長岩中,但較不常見。

符山石(Vesuvianite)

  • 成分Ca10Mg2Al4(SiO4)5(Si2O7)2(OH)4,硬度6~7,比重3.33~3.45 。

  • 短稜柱狀和角錐形晶體,還以塊狀、粒狀、柱狀和緻密狀產出。

  • 有綠色、棕色、白色、黃色、紅色或紫色。

  • 藍色的變種稱為青符山石;白色或黃色的稱為密緻符山石。

  • 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到松脂光澤。

  • 透明的符山石為半寶石,發現於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英文名稱有兩個:vesuvianite和docrase。

  • 形成於經接觸變質作用所蝕變的不純石灰岩中,還形成於某些火成岩中,包括霞石正長岩。

  • 與許多礦物共生,如透輝石、綠簾石、柘榴子石、方解石、金雲母和矽灰偉晶岩。

紫蘇輝石(Hypersthene)

  • 成分(Mg,Fe)2Si2O6,硬度5~6,比重3.4~3.8。

  • 輝石的一種,偶爾形成稜柱狀晶體,常以塊狀或片狀習性產出。

  • 顏色為棕綠色或黑色,條痕為棕灰色。

  • 從半透明到不透明的礦物,並有半金屬光澤。

  • 形成於超基性和基性火成岩中。

頑火輝石 (Endtatite)

  • 成分Mg2Si2O6,硬度5~6,比重3.2~3.4 。

  • 輝石類的成員之一,偶爾形成稜狀稜柱狀晶體,常以塊狀、纖維狀或片狀習性產出。

  • 顏色有無色、綠色、棕色或淺黃色,條痕為無色或灰色。

  • 透明到幾乎不透明的礦物,並有玻璃或珍珠光澤。

  • 通常形成於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中,如輝長岩、粗粒玄武岩、蘇長岩和橄欖岩。

薔薇輝石(Rhodonite)

  • 成分(Mn+2,Fe+2,Mg,Ca)SiO2硬度5.5~6.5,比重3.57~3.76。

  • 板狀晶體,常帶有圓形邊角,還以塊狀、緻密狀和粒狀習性產出。

  • 顏色從粉紅到玫瑰紅,也可能呈棕紅色,其中常夾有含錳蝕變產物的黑脈紋,條痕為白色。

  • 從透明到半透明的礦物,在晶面上有玻璃光澤,在解理面上則變成珍珠光澤。

  • 形成於富含錳的變質岩中,以及交代變質沉積物中。

  • 這些岩石包括矽卡岩和大理石,尤其是那些原先不純的石灰岩。

冰晶石(Cryolite)

  • 成分 Na3AlF6,硬度2.5,比重2.97,斷口參差狀。

  • 立方形輪廓玻璃光澤邊緣部位透明。

  • 晶體形狀為假立方體和短稜柱形,常見雙晶;

  • 也以塊狀或粒狀產出。

  • 冰晶石的顏色有無色、白色、淺黃色、棕色或淺紅色,條痕為白色。

  • 從透明到半透明,有玻璃或油脂光澤。

  • 形成於火成岩,尤其是酸性偉晶岩中。

金紅石(Rutile  )

  • 成分 TiO2 ,硬度6~6.5,比重4.23。

  • 與板鈦礦和銳鈦礦一起形成三型系列。晶體為稜柱狀,通常有條紋。

  • 會以纖細的針狀晶體形成於石英中(綱狀金紅石);常結成雙晶。還有塊狀。

  • 紅棕色、紅色、黃色或黑色,條痕是從淺棕至淺黃色。

  • 透明到不透明的礦物,具有半金屬至金剛光澤。

  • 以副礦物形式形成於火成岩與變質片岩和片麻岩中。

  • 有時會在石英、剛玉及其他透明主礦物中形成細針狀包裏體(貓眼和星芒星彩性)。

藍晶石(Kyanite)

  • 藍晶石(Kyanite),源於希臘語kyanos,Al2SIO4,Al2O3 63.1%,SiO2 36.9% 。

  • 硬度爲5.5~7.0,比重3.53~3.65 ,玻璃光澤。

  • 與紅柱石、矽線石成同質多象。

  • 三斜晶系,晶體呈扁平的板條狀,常呈柱狀晶形,可見雙晶。

  • 硬度有明顯的異向性,故又名二硬石。平行晶體伸長方向硬度為4.5,垂直方向為6。

  • 存在於區域變質片岩和片麻岩和相關結晶花崗岩及石英岩脈。

  • 與石榴石、十字石、雲母和石英共生。

  • 藍晶石礦物主要成分為藍晶石和少量矽線石,副礦物成分為石英,次礦物為黑雲母、金雲母、綠泥石。

  • 單晶體的長板狀或刀片狀。

  • 主要產於區域變質結晶片岩中,常用作寶石戒面,手鏈,項鏈。

  • 產於瑞士、奧地利。

榍石(Sphene)

  • 成分CaTiSiO5,硬度 5~5.5,比重3.45~3.55。

  • 楔形或稜柱狀晶體,常結為雙晶,此外還以塊狀、片狀和緻密狀產出。

  • 顏色有棕色、黃色、綠色、灰色、紅色或黑色,且在單個晶體中顏色常變化,也有無色的形式,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幾乎不透明的礦物,具有金剛到松脂光澤。

  • 以副礦物形成於許多火成岩中。

  • 俄羅斯柯拉半島是有名產地。

水鋁石(Diaspore  )

  • 成分AlO(OH),硬度6.5~7,比重3.33~3.5。

  • 剛玉粉基質,玻璃光澤,半透明到透明板狀。

  • 晶體形態為板狀、針狀或片狀,也以塊狀、葉片狀、鱗狀或鍾乳石狀產出。

  • 通常是浸染和粒狀的。顏色為白色、無色、淺灰色、淺黃色、淺綠色、棕色、紫色或粉紅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具玻璃光澤,不過在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澤。

  • 形成於蝕變火成岩和大理石中。

  • 與許多礦物共生,包括磁鐵礦、尖晶石、白雲石、綠泥石和剛玉。

  • 鋁土和含鋁黏土礦共生時,也會出現在黏土礦床中。

  • 水鋁石(Zultanite)是一種具有特殊變色效應的的稀有寶石,產量非常稀少,僅在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山脈有所發現及開採。

  • 分硬水鋁石,軟水鋁石,變色水鋁石。

  • 水鋁石來自於硬水鋁石但不是硬水鋁石。

  • 硬水鋁石出產在希臘的納克索斯和俄羅斯的烏拉爾,近來在非洲多個國家發現。

水鎂石(Brucite):

  • 水鎂石又名氫氧鎂石(Brucite)Mg(OH)2;硬度:2.5。 三方晶系。

  • 單晶體呈厚板狀,常見者為片狀集合體;有時成纖維狀集合體,稱為纖水鎂石(nemalite)或水鎂石石棉。水鎂石還常形成方鎂石的假像。

  • MgO 69.12%,H2O 30.88%。水鎂石是蛇紋岩或白雲岩中的典型低溫熱液蝕變礦物。

  • 解理面為珍珠光澤,新鮮晶面與斷口現玻璃光澤,纖水鎂石呈絲絹光澤。

文石(Aragonite  )

  • 成分 CaCO3,硬度3.5~4,比重2.94~2.95。

  • 又稱霰石,晶體呈稜柱狀和細長狀。

  • 常結為雙晶,如果雙晶相互交錯生長,則會產生假六面體形態。與方解石同質異象。

  • 習性有柱狀、鍾乳石狀、纖維狀、放射狀,也會形成珊瑚狀,這時則稱為「鐵花」。

  • 文石有白色、無色、灰色、淺黃色、綠色、藍色、紫羅蘭色、淺紅色或棕色,條痕為白色。

  • 透明到半透明,並有玻璃光澤。

  • 形成於變質岩和沉積岩中,也形成於石灰岩區域的洞穴中,礦脈中,以及溫泉周圍。

  • 文石由霰石、方解石、鐵氧化物、蛋白石等礦物所組成,屬次生礦物,其中以霰石為主要成分,呈葡萄狀或球狀集合體。

  • 文石賦存於多孔質玄武岩的氣孔和裂隙內,生成過程似在氣孔的圍岩壁上先生成一層綠泥石或褐鐵礦薄膜,文石眼生於其上,最後再填充霰石或方解石於其空隙中。

  • 各種礦物成不規則混合。

  • 縞狀構造,以霰石及玉髓等數種不同礦物,形成明顯之同心縞狀充填其中。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

  • 设计师必备的石材幕墙知识!(含技术要点及施工工艺)强烈建议推荐分享

    石材在建筑中主要作为结构及装饰材料出现 发展到今天 石材作为结构材料几乎已经绝迹 一般仅作为建筑内外表皮装饰材料使用 由于石材的天然特性 它通常能给人带来深厚凝重的文化感.历史感   01 石材种类和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玉的定義: 第二章: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         第一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母岩分類         第二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環境分類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第一節:文獻記載: 我國產玉地點的記載主要出於<山海經>和<禹貢>等先秦古籍. <山海經>成於戰國至西漢初年,保留了大量的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三)

    第四章:玉的種類: 第一節:重要玉礦脈/床: 1.新疆玉礦: 1.1.和闐玉: 古稱月氏之玉.隅氏之玉,秦稱昆山之玉,漢稱于闐玉,清稱和田玉並沿襲至今. 和田玉礦脈形成於前寒武紀華力西期(距今約5億7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四)

    第二節:玉的種類: 陽起石(Actinolite): 成分Ca2(Mg,Fe)5Si8O22(OH)2,硬度5~6 ,比重3.0~3.44 . 晶體呈長刀刃形,並常結為雙晶,還可能呈片狀和柱狀集合體,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五)

    第三節:玉料礦物: 白雲石(Dolomite) 成分 CaMg(CO3)2,硬度3.5~4,比重2.85. 晶體呈菱面體形,並有馬鞍狀的彎曲晶面,白雲石也以塊狀和粒狀習性產出. 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七)

    第五章:玉的特徵 第一節:皮殼: 器物表面的物理.化學結構受到保存環境.使用環境或埋藏環境的影響,產生次生變化,形成皮殼. 皮殼的主要礦物組成仍然是透閃石,含量在90%左右,另外有少量次生礦物,即黃褐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八)

    第六章:玉的評鑑: 1.顏色: 顏色是決定蛇紋石玉價值的首要因素. 評價蛇紋石玉顏色的優劣應從五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即色調.濃度.純度.鮮艷度和均勻度. 顏色的濃度是指顏色的深淺程度. 粗略一點,可將 ...

  • 第三講:玉雕工藝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玉雕工藝研究回顧: 第二章:玉雕工藝技術研究:     第一節:現代玉雕工藝程序:     第二節:古代玉雕工藝程序:     第三節:玉雕工藝程序定義:     第四節:玉雕工藝痕跡表述. ...

  • 第三講:玉雕工藝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玉雕工藝顯微痕跡研究: 第一節:玉雕工藝顯微痕跡研究緣起: 玉器雕琢工藝的「顯微痕跡研究」直到近年才得到應有的重視. 考古發現各時代的玉器成品.半成品.殘玉料及其加工工具或輔助工具,為數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