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新加)“三元平衡系统”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三元平衡系统”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在美国克利夫兰做的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但结果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认了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

在《三元平衡定律》这一本书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绝对静止空间”的概念,用以论证三元平衡系统呈现出来的各种自然现象,而这个绝对“绝对静止空间”的概念和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其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认了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那么是否可以否定本书中提出的“绝对静止空间”呢?

其实用“三元平衡系统”的思维来看待“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非但不能否认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而且更不能否定“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一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实验中,如果以太存在,且光速在以太中的传播服从伽利略速度叠加原理:

图4-4,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图。在实验中认为光程差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干涉条纹的变化,在这个实验中明显是用横波的思路,来理解电磁波这种呈周期性变化的“无形态波动”的“类波”粒子。

假设以太相对于太阳静止,仪器在实验坐标系中相对于以太以公转轨道速度向右运动。 光源发光经分光镜分光成两束光,光束1经反光镜A反射再经分光镜投射到观测屏。光束2经反光镜B反射再经分光镜投射到观测屏,与光束1形成干涉。光在以太中传播速度为C,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为V。光束2和光束1到达观测屏存在一个的光程差。

迈克尔逊和莫雷设想:如果让仪器转动90°,光通过OA、OB的时间差应改变,干涉条纹要发生移动,从实验中测出条纹移动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速度,从而证实以太的存在。但实验结果是:未发现任何条纹移动。在此之后的许多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又被重复了许多次,所得都是零结果。

但是通过“三元平衡系统”的概念,对电磁波(可见光)分析,知道电磁波之间的干涉,其实是电磁波中周期性转换的磁场作用的结果。在两束光形成干涉的时候,两束光中的每一个电磁波,其实都可以看成是在一个独立的“三元平衡系统”,而每一个系统之间,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概率的系统间通过周期性磁场相互影响的作用。

所以说,这两束光发生的干涉,整体上不会受到光程差的变化,而发生电磁波整体相互影响的变化。电场波并非一种有形波,而是一种电场和磁场呈现周期性转换的“类波”粒子,因此地磁波出现的干涉条纹,其实不是两束光之间干涉的结果,而是在同一束光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与电磁波之间相互干涉的结果。所以通过转动实验仪器,导致两束光的光程差的变化,并不能从整体上影响其干涉条纹的结果,从而呈现出干涉条纹的变化。

这个结论,其实可以通过量子力学中的实验,“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证明。在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试验中,每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穿过双缝之后,光子出现了干涉条纹。这是因为每一次发射的“一个光子”,是一定空间区域内电磁波叠加态,也就是多个电磁波,每一个电磁波在转换为磁场的瞬间发生了相互间的干扰结果。

图4-5,两个单缝衍射条纹叠加在一起之后,形成的类似双缝干涉的条纹。这个结论证明了两束光所呈现出来的干涉条纹,事实上都是各种衍射条纹叠加的结果。如量子力学中,单个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也是“单个光子”衍射叠加形成的类似于双缝干涉的条纹。也就是说电磁波其实并不能真正的双缝干涉,所以的光子双缝干涉的实验结果,其实都是光子衍射条纹叠加的结果。

也就是说,两束光中的电磁波不是有形波(横波),横波通过光程差的变化,必然会呈现出的干涉条纹的变化的理论,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是否出现了干涉条纹变化的实验结果,去证明在光程差是否发生了改变,反过来证明是否存在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结论不成立。因为在这个试验中光程差的变化,并不会导致光的干涉条纹的变化。

两束光中的每一个电磁波因为自身磁场作用,形成的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相互干涉影响的概率大小差不多相同。两束光形成的“干涉条纹”,其实也是两束光中无数电场波随机作用的结果。而实验仪器转动导致的光程差的变化,不会改变两束光中无数电场波随机作用的状态,所以转动实验仪器使光程差发生变化,最后形成的干涉条纹,其实并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干涉条纹”未发生任何可观察的变化,其实并不能反过来证明,转动实验仪器没有光程差的变化,从而去否定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而以太的本质其实就是“绝对静止的物理时空”(关于这一点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论证),所以在本书中用“绝对静止的物理时空”,而不用“以太”来做绝对静止参考。

“物理时空”是相对于“意识时空”的一个概念。例如“物理时间”就是,此时此刻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而“意识时间”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等意识概念。

(0)

相关推荐

  • WiFi信号和光线都是电磁波,为什么却看不见WiFi信号?

    '光' ,也就是'light',没有光的存在,我们就无法看到物体,因为实物自身不能发 光,它们需要反射光源发射的光线,当光线射入我们眼睛时,被我们所感知,所以我们 产生了视觉.虽然,在如今的社会,大多 ...

  • 基于光速不变原理的时间延缓与时间提前效应计算研究

    基于光速不变原理的 时间延缓与时间提前效应计算研究 王国义 (中电建成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212) 摘  要:基于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延缓效应计算公式 ...

  • 狭义相对论是时代的产物,而爱因斯坦恰好出现了!

    在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都从事过引力方面的研究,使得天文学进入到引力天文时代. 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崇尚简约之美. 像牛顿曾说,源于极少数几个原理,欧几 ...

  • 科学史上的唯一一次:一个“失败”的实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但科学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充斥着大量的失败,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失败"之中,有一些也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比如说"迈克尔 ...

  • 牛顿用木桶证明了绝对时空观,却终被推翻,相对时空观才是对的?

    时空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这是我们在初中时最初接触物理时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被视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但牛顿并不是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近代物理学的开拓人物之一是伽利略, ...

  • 灵遁者再次更新科普文章:光究竟是什么?

    导读:光速为什么是光速,超光速为什么不可行? 光究竟是什么? --灵遁者 关于光的文章,我在<变化>和<见微知著>中介绍过很多了,但有读者还觉得不够,内容和完整性远远不够,我自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本章小结(微中子)

    本章小结: 光速是相对静止的宇宙空间而言的绝对速度,和宏观世界的物体位移形成的相对速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宏观世界的物体在作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单位时间内相对位移形成速度,是物体内部磁场力作用于内部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第五节 关于空间的猜想

    关于空间的猜想: 在上一节内容的末尾,我们提出了大胆的猜测,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时间.空间等,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所有物理能量本身具有的时间.力学.空间的三大基本属性的作用的结果. 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某种假设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第四节 物理能量的三大属性

    物理能量的三大属性: 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多次讲到,磁场有力学属性和空间属性,电场有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那么作为电场与磁场在三元平衡定律作用下,形成的宇宙中最基础三元平衡系统的电磁波,就必然有时间.力学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第三节 电磁波与黑洞现象

    电磁波与黑洞现象: 在宇宙中有一种特殊的天体叫做黑洞,根据现在人们对黑洞的研究,大概知道黑洞是一个拥有巨大引力的天体.由于这个天体的引力非常巨大,所以它会将一切从它身边经过的物质吸引过去,即便是光(电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第二节 ​电场的时间效应

    电场的时间效应: 光速(电磁波的绝对速度)其实就是时间与空间共同的产物,电场的速度属性,其实也是电场的基本属性.电场的这种基本属性,其实也是电场呈现出来的物理时空属性. 但是这种基本属性又是如何形成的 ...

  • 第四章 电场和时间 第一节 ​电场与光速不变

    电场与光速不变: 在上一章的<电磁波及其衍生>中,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实验,证明了力学属性是磁场的基本属性.在电磁波中,既然磁场的基本属性是力学属性,那么电场的基本属性又是什么呢? 在论证电 ...

  • 第三章 混沌磁场 第十节 三元平衡系统的内阻现象

    三元平衡系统的内阻现象: 在<三元平衡系统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中,我们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完全不受外力作用而匀速运动的物体,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直线运动,但这种运动的速度 ...

  • 第二章 电磁波及其衍生 第四节 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

    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 在电磁波形成电子的过程中,也就是由原先最简单的三元平衡系统,形成更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两个电磁波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改变传播的轨迹,使传播 ...

  • 第三章 混沌磁场 第九节 三元平衡系统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

    三元平衡系统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 其实物体的惯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三元平衡定律的能量溢出效应,通过对能量溢出效应的讲解,可以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物体的惯性. 静止的物体其实就是一个稳定的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