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说课参考意见

(说明:青年教师胡娟将要在学校说此课,关系她能否被录用为大学语文教师,群里老师纷纷献计献策,这是当年我为她量身定做的设计,后欣闻她顺利当上大学语文教师。这篇教案以讲解语文知识点为主线,有些知识教材上已有了注释,本是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预习的,但是这次听课对象是各系老师,他们手里估计没有教材,所以也要把这些注释都讲到,否则他们会认为你该讲的地方漏讲了。同时根据我的经验,听课老师是不大会挑你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得如何,而是会非常具体地挑你知识点讲得怎么样,所以绝对不能出现知识方面的硬伤。——本次西安论坛说课又有此篇,故翻出重新上传与同行交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设置的一个音乐机关,负责收集民间(也包括文人)诗歌,谱上曲子,用以演唱、演奏,后来就把乐府机关收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再后来就把采用乐府诗标题和体裁所做的诗都叫做乐府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所谓“旧题”,就是乐府诗原有的题目,比如在张若虚之前,隋炀帝也写过两首《春江花月夜》。用乐府旧题写诗要求内容和标题大致差不多,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内容和题目就很吻合。有时候对内容还有比较具体的要求,比如《春江花月夜》就要求诗不管长短,但一定要写到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方面。比如隋炀帝写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虽然只有四句,但“春”、“江”、“花”、“月”全有,少个“夜”字,但“潮水带星来”,这是暗写夜色。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初唐诗人张若虚,他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是唐代扬州人。而且他也没有留下多少作品,连同这首《春江花月夜》,一共也只有两首诗。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他就登上了诗歌大家的地位,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中的顶峰”(闻一多语),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任何注释、翻译都是无力的,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亲自听一听、读一读原诗。这首诗的音韵也非常美妙,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小的段落。第一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平”、“生”、“明”押韵,今天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协韵,但是在古音中,是同属庚韵的。我们如果注意听粤语歌曲,那里边就还是把“ing”唱成“eng”的。(注:如果有学生问到第三句,那么可以告诉他们古诗第三句按规定是不押韵的,如果不问,则没必要讲,因为这是中小学的知识。)第二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甸”、“霰”、“见”押韵。第三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尘”、“轮”、“人”押韵。第四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已”、“似”、“水”押韵,这三个字今天听起来已经不押韵了,但在古音中同属纸韵。第五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悠”、“愁”、“楼”押韵。第六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徊”、“台”、“来”押韵。第七段“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闻”、“君”、“文”押韵,“君”在古音中也和“闻”和“文”一样,同属文韵。第八段“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花”、“家”、“斜”押韵。“斜”在古音中读xiá,就很押韵了。这个情况我们在小学就遇到过,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押的这个韵,而且也是“花”、“家”、“斜”这三个字。第九段“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雾”、“路”、“树”三个字押韵。这样每四句押韵,下一个四句又换韵,就自然地形成了段落,全诗虽然较长,但如果掌握了它的换韵特点,读起来就非常有章法。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同时注意一下诗的这种章法,同学们也可以跟着小声朗读。(播放PPT课件)(注:朗诵最好是女声,与主讲老师的形象吻合,最好就是胡娟你自己的录音,方显出你这方面的实力。)大家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到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轻盈而又凄美?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以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感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汇集成诗的河流。这条河从千年古国流来,还将流向遥远的未来。(这段话是保留胡娟原话,原来她准备的都是这样的话,但我觉得这样虚无缥缈的话不宜过多。)上面主要解决“读”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逐句加以欣赏。(注:建议讲解时屏幕上两句两句打出原文,不夹杂注释,不要太花哨,为主讲者提供一个干净的背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知道,潮水是一种月相现象,是受月球引力产生的自然现象,而春天的江水由于春汛的到来,潮水便上涨得格外迅猛,从字面上看,几乎和大海连成一片了。不过,这里的“江”是指长江,古代的专用名词,“海”,也仍然是长江,而并不是大海。古人的习惯,是把浩瀚的水域,也可以叫做“海”的,比如北京的北海公园、什刹海,便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叫法。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闪动的样子,这个“滟”字同学们应该学过的,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第一句的“水光潋滟”,就是这个“滟”字。(视频打“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宛转,就是曲曲弯弯。江道是随地形而变的,比如我们说“九曲黄河”,长江也是这样,所以说宛转。“芳甸”,是生满鲜花芳草的郊野,长江宛转流经之处。“甸”,古时候都城的外墙称“郭”,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总之是在城外,又离城不远,你看这个字是个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田”字,既没有完全围住,也没有跑得太远。(视频打“甸”)后半句,“月照花林皆似霰”,“霰”,细小的冰粒,俗称雪子。南方不大看得到,在北方,在下雪之前,天上先会飘洒下来一些这样的雪子,在日光下星星点点,闪闪发亮,非常轻盈美丽。这里说“皆似霰”,就不是真的下雪子啦,而是以雪子形容月光下的花朵。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天落不落霜呢?有人说落,有人说不落,不过在这里关系不大,因为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是承着“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下来的。花林好像是落满了雪子,那么,月光就可以比作流霜了。“汀”是水边沙滩,月光如流霜那样落在沙滩上,结果是什么呢?是“汀上白沙看不见”,满目都是白茫茫一片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都是白茫茫的,干净得好像不染一丝灰尘。“纤”是纤细、纤末、纤毫,很细小的意思。“皎皎”,读第三声,很白很亮的意思,这个词似乎是月亮专用的。为什么说“孤月轮”呢?从天上说,这是“月明星稀”,稀疏到看不见;从下面说,一切都笼罩在洁白的月光下,不但“汀上白沙看不见”,连滔滔的长江水也似乎溶入到月光中,“江天一色”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于是诗人突发奇想,他想最早在这江边眺望月亮的人应该是谁呢?这江边的月亮是从哪一年开始照射临人世的呢?这是一种“天问”。凡是最伟大的诗人都曾有过这样近乎孩子气的天问,李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比李白、苏轼的天问,张若虚的心态似乎更加自信而年轻,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这就把个人短暂的生命融入到人类集体的生命意识中,获得了永存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歌从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空间描写,到上几句转为时间上的追问,这时又回到空间景物,这是从时空两个方向拓展了诗歌的境界。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诗歌的排场已经铺陈得这么大,大到几乎要消失在无限的时空中,那么,怎样才能把镜头拉回来呢?诗人是聪明的,他用“白云一片去悠悠”一句,举重若轻地切换了镜头。于是诗歌的视线转回到人间众生相。“浦”是水滨。“青枫浦”,有人认为是具体的地名,在今湖南浏阳河上。但是解诗不应过于坐实,“枫”与“浦”是古诗中寄托感怀愁绪的常用意象,所以理解为泛指更为恰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如果说以上的时空描写,都属于一种广角镜头的宏观视野,那么,从这两句开始,镜头渐渐摇入特写,切入到游子思妇的永恒话题。扁舟,“扁”要读piān。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怜”是怜爱的意思,“徘徊”是来回地走,来回移动,由于月光移动很慢,不易察觉,所以眼睛盯久了,就会产生徘徊的感觉。那么什么人夜里还不睡觉,眼睛还久久地盯着天上的月光呢?当然就是思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实写月光,暗喻思妇的思念之情。你看,月光照在窗帘上,明晃晃地照得人睡不着觉,即使把窗帘卷去,也卷它不走。“捣衣砧”,这个字念zhēn,捶打东西时垫在下面的木板或石板。古代的衣料比较粗硬,要想穿着舒服,就得用木槌反复捶打,所以捣衣就成了思妇为游子准备寒衣的典型场景。这里说,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怎么也捶打不去,使用月光暗喻思绪。这两句真是写得又俏皮又辛酸。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句写思妇“相望”游子,怎么能望得到呢?原来思妇用了一个小小的诡计,她想,她和心上人不是同在一个月亮下吗?假如她俩同时眺望月亮,那么视线不是能在月亮上衔接吗?但是这个想法立刻破产,因为即使她俩的视线能在月亮上接触,然而她俩的话语也能在月亮上交流吗?伤心之下,思妇不由得羡慕起月光来,假如自己也变成月光,就能追随到心上人身边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古人说“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就是想像能把家书放在鱼肚子里,或者系在大雁的脚上,让它们送给自己的家人。“水成文”,“文”的本意就是波纹、花纹,这里一语双关,用波纹暗喻家书的文字,这也是乐府诗惯用的修辞手法。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闲潭,闲静的潭水。这个梦是谁做的?有人说是思妇,有人说是游子,都说得通。承上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应该是思妇,但是也不排斥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以下,都是游子想像中的场景,古诗中这样的写法也很多的,比如杜甫的《月夜》,就是在外面想像家中的妻子如何正在思念着他。甚至于解释成两个人昨晚同时做了一个梦也说得通,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梦的内容,是梦见了落花,这肯定是有象征意义的。历来把花比喻为女人的青春、容颜,落花就是担心青春不再,容颜易老。张若虚同时稍早的诗人刘希夷也写过:“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代悲白头翁》)后来的唐诗中更有“有花堪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这样直白的诗句。这里的“可怜”和前面的应该有所不同,更多怜悯、哀怜的意思。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两句承着上句说人生的春天和自然的春天都快要过去了,尤其是今晚的月亮已经快要落了,又是一个苦苦相思的不眠之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景色的转移,准备收束全诗了。“碣石潇湘”是两个地名,碣石是山名,在今天的河北,潇湘是水名,在今天的湖南,这里也是象征的意思,不必解释得过实,总之是南北千里,无限遥远的意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结尾用疑问句式,结而不结。而且问而不答,回答我们的只有一片落花摇情的江树,这正是后来司空图《诗品》所说的:“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无限意思,尽在不言中。(说课——对听课者解释:如果有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提示:至此,这首诗已相当于朗读了三遍,第一遍是说诗韵和段落时四句一节的朗诵,第二遍是要求学生跟着视频朗读,第三遍是分析课文时两句一节的朗读,如果有时间,加上最后学生集体朗读,则有四遍,朗读教学应该够了。关键是老师朗读的两遍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是分节便朗读得含糊,要让听课者对老师的朗读水平留下好的印象。思考题:乐府诗《春江花月夜》要求分别从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写出作者的意思,请找找看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中这五个方面的词语(提示:有人统计“春”字出现4次,“江”字12次,“花”字2次,“月”字15次,“夜”字2次),除了词语中明确写出这五个字的,再找找看暗写的有哪些。(说课: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提问)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End---------【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