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花萼楼,广东第一圆土楼
客家土楼在广东境内并不多见,主要分布在梅州和潮州两市,其中尤以梅州大埔的花萼楼和潮州饶平的道韵楼为代表,这两座代表性的土楼各有名号,花萼楼号称“广东第一圆楼”,道韵楼号称“中国最大的八角围屋”,花萼楼打的是“圆”字牌,道韵楼打的是“八角”牌,两楼虽然分属两市,但相距不过50公里,与土楼最密集的漳州南靖县和龙岩永定县相距也不太远。
说实话,花萼楼和道韵楼假如放在福建,也许并不会太受重视,因为福建的土楼实在太多了,好在他们都在广东,而且分属两市,所以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景点,道韵楼已经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目前还是免费,花萼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门票10元,由于交通不便,只有自驾游和少数旅游团会过来,游客很少。

土楼的最佳拍摄位置是航拍,可惜我没有航拍器,所以每次只能爬到顶楼去拍,好在绝大部分土楼都是允许登楼的。

花萼楼位于梅州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这座圆土楼贵在保存完整,在潮州和梅州其实还有很多土楼,有的残缺不堪,有的修缮到缺乏古味,花萼楼不同,基本还是原汁原味。

相信每名游客都会被“花萼”这个优美的楼名吸引,楼名取意花萼相辉,“花”即花瓣,“萼”为花托,《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之间的感情,就像花与萼一样,相互依托,交相辉映,多好的名字啊。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碑上写着,花萼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这样算来已有408年历史。

花萼楼是一座规则的圆楼,上下三层,内外三重,共有30户,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土楼以大鹅卵石做基础,小鹅卵石铺地面,光滑如故。

墙体为夯土,400多年的风雨只留下沧桑的印迹,依然坚固如初。

进门处有凹槽,你能猜到是什么吗?

从这图可以看出,这是过道天井的水槽,过道天井具有采光左右,下面对应有水槽,解决了下雨时天井下方路面的排水问题,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很清楚。

整座土楼中只有一口水井,保障全楼30余户一两百号人的用水问题。

水井周边没有铺鹅卵石,主要是为了防滑,沿着水井有水槽,可以排掉积水,据说排水槽和水井同时也构成“9”字图形,寓意长长久久。

正对大门是观音娘娘庙,这个倒与众不同,因为一般土楼正对大门的位置都是宗祠,当然庙宇也有,但并不多见。

其实供奉着观音娘娘,是因为这座楼的来历和观音娘娘有很多关系,不过祖宗也好,观音娘娘也好,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楼内居民要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观音娘娘庙内有两块宣传牌,一块说明花萼楼的十大特色。

另一块则是花萼楼所在的大东镇旅游风光展示,大东镇虽然旅游资源较多,但只要记住两个就好,花萼楼和坪山梯田,都是广东省内同类景点中数一数二的。

土楼中间是用鹅卵石排列的直径3米的铜钱图案,寓意丰衣足食。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楼内民居的结构,土楼共有三重三层,内重30间房,中重60间房,外重120间房,每家每户都可以从自己一楼门户进入,然后里面是上下三层共7间房的复式结构。

圆满、平均、平等、团结,大概是花萼楼无处不在的理念。

除了一楼各自的小门外,三楼还有一圆形回廊,打开大门后户户可以联通,关上大门后又各自独立。

土楼除了居住之外,另一大功能便是防御,一二楼没有窗户,三楼有炮眼和观察孔,外敌难入。

参观花萼楼用不了多久,一二十分钟足够了,屋外还有一些老房子,花萼楼所在的大东镇联丰村,是一个偏僻的村落。

楼外的风光也挺美,依山畔水,其实很多客家土楼都是一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图画。

河边还有仙人树一棵,树龄250年的山布荆,国家三级古树。

梅州柚子出名,金秋时节,一路上都是收柚子的,花萼楼前也有老农挑柚子卖。
花萼楼的来历也有故事,相传该村林姓九世开基祖林援宇,以耕种挑担为生,忠厚老实,为人正气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深得乡邻口碑。据说,有一天,林援宇挑石灰赴墟,石灰卖不出,只好回家,路过狮头观音庙因疲惫晕倒,迷糊中,忽见一群白马飞奔而来,为避马踩,便有扁担遮挡,挡下三条马腿,他正纳闷自责时,忽然肚子痛得满地打滚,谁知脚下蹭出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楼,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来住,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取名花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