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三十一)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02

   释  解      

老师说:“仁德君子行'道者三’的善政,要有不忧、不惑、不惧的善道之心,磊落坦荡,善恶自明。在其位谋善道实践的君子,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因而临事自然能够先'察天时、审地利、觉人和之道’,从顺应天时、地利变化中,体察'人和’道义的几微,作出权变顺道的行政策略,这样的人是贤德之人吧!”

03

   释  字     

《说文》: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宜戟切。
《玉篇》:逆:鱼戟切。迎也,度也。又不从也。
汉字“逆”从辵从屰,屰亦声。甲骨文和金文“屰”像倒人形,以头下脚上的倒人形会“不顺”之意。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屰”下按:“顺屰与逆迎,相反相成,义实同原。初文皆但作屰,逆则后起字也。考屰字……皆象倒人形。盖屰之为字,乃象人初生时形状。人初生时,首先出而四体从之,与平时正立首在上而四体在下者不同,因有不顺之意。故金文甲文皆从天字大字之倒体也。此与𠫓字形义并近,皆象人之初生。人初生时,必有人接取之,故引申又有迎义。孳乳为逆,语转为迎,则尤后起字矣。”“逆”下按“逆乃屰之后起增偏旁体。屰字兼有不顺及迎接二义”。从辵,作“迎”解,即以往迎其来之意;作“不顺”解,即以我往以迎彼来,与彼我所适相反,故有不顺之意。本义指事情尚未发生而主动出迎,表示迎接、接受等义。引申指事情到来之前进行的推测,预测。或引申指方向相反,指不顺、抵触等义,进而引申指反叛、叛逆者。
《说文》:诈:欺也,从言乍声。侧驾切。
《玉篇》:诈:之讶切。诈伪。
汉字“诈”从言乍声,言,表示言说;乍,有做作之义。本义为用背信藏巧和伪言虚行使人受骗之意,指欺诈、蒙骗。引申为作假、假装。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的“患其不能也”的教导,期望从政的君子体悟把握“君子道者三” 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善道,并能够在其位主动自觉地不求人知地践行“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善道。本章通过老师的“不逆诈,不亿,不信”的教导,期望行政君子把握“君子道者三”的谋政之法的“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
老师说:“仁德君子行'道者三’的善政,要有不忧、不惑、不惧的善道之心,磊落坦荡,善恶自明。在其位谋善道实践的君子,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因而临事自然能够先'察天时、审地利、觉人和之道’,从顺应天时、地利变化中,体察'人和’道义的几微,作出权变顺道的行政策略,这样的人是贤德之人吧!”
需要注意本章不是针对贤明君子的“为人处事的诚信”和“知人之明”教导,而是承接前面诸章对在位君子的谋政指导。“不逆诈,不亿,不信”不是针对别人,而是对行政君子自身的要求,要求其在行政谋事之时,不要心存“逆诈、亿、信”的固执之“必”,而是要顺天时、地利、人和,体察其道义、资源的几微,这样才能作出顺道的权变策略。“不逆诈”是指不去迎合那些背信藏巧和伪言虚行使人受骗上当的言行。“不亿,不信”是并列的两事,不是一事。因此解为“不臆测别人的不诚信”不妥,这是教导行政者谋道的方法,让人们把握“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而能够从天时、地利、人和的实事视角审察,以便做出合时度势的权变之策略。“抑亦先觉者”中的“先觉”就是指“逆诈、亿、信”这些不能参与到“先觉”的谋政决策体系之中,唯有“不逆诈,不亿,不信”,清空自己内心中的一切成见,才可使谋政之心清澈澄明而归之于“正”,这样才可实现其谋正而顺道的“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