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三十一) 2024-03-05 21:44:33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02 释 解 老师说:“仁德君子行'道者三’的善政,要有不忧、不惑、不惧的善道之心,磊落坦荡,善恶自明。在其位谋善道实践的君子,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因而临事自然能够先'察天时、审地利、觉人和之道’,从顺应天时、地利变化中,体察'人和’道义的几微,作出权变顺道的行政策略,这样的人是贤德之人吧!”03 释 字 逆《说文》: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宜戟切。《玉篇》:逆:鱼戟切。迎也,度也。又不从也。汉字“逆”从辵从屰,屰亦声。甲骨文和金文“屰”像倒人形,以头下脚上的倒人形会“不顺”之意。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屰”下按:“顺屰与逆迎,相反相成,义实同原。初文皆但作屰,逆则后起字也。考屰字……皆象倒人形。盖屰之为字,乃象人初生时形状。人初生时,首先出而四体从之,与平时正立首在上而四体在下者不同,因有不顺之意。故金文甲文皆从天字大字之倒体也。此与𠫓字形义并近,皆象人之初生。人初生时,必有人接取之,故引申又有迎义。孳乳为逆,语转为迎,则尤后起字矣。”“逆”下按“逆乃屰之后起增偏旁体。屰字兼有不顺及迎接二义”。从辵,作“迎”解,即以往迎其来之意;作“不顺”解,即以我往以迎彼来,与彼我所适相反,故有不顺之意。本义指事情尚未发生而主动出迎,表示迎接、接受等义。引申指事情到来之前进行的推测,预测。或引申指方向相反,指不顺、抵触等义,进而引申指反叛、叛逆者。诈《说文》:诈:欺也,从言乍声。侧驾切。《玉篇》:诈:之讶切。诈伪。汉字“诈”从言乍声,言,表示言说;乍,有做作之义。本义为用背信藏巧和伪言虚行使人受骗之意,指欺诈、蒙骗。引申为作假、假装。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的“患其不能也”的教导,期望从政的君子体悟把握“君子道者三” 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善道,并能够在其位主动自觉地不求人知地践行“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善道。本章通过老师的“不逆诈,不亿,不信”的教导,期望行政君子把握“君子道者三”的谋政之法的“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老师说:“仁德君子行'道者三’的善政,要有不忧、不惑、不惧的善道之心,磊落坦荡,善恶自明。在其位谋善道实践的君子,不去迎合欺诈的言行;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用自己不忧、不惑、不惧的真诚之心,察天时知物理,审地利明化育,以谋人和之道。因而临事自然能够先'察天时、审地利、觉人和之道’,从顺应天时、地利变化中,体察'人和’道义的几微,作出权变顺道的行政策略,这样的人是贤德之人吧!”需要注意本章不是针对贤明君子的“为人处事的诚信”和“知人之明”教导,而是承接前面诸章对在位君子的谋政指导。“不逆诈,不亿,不信”不是针对别人,而是对行政君子自身的要求,要求其在行政谋事之时,不要心存“逆诈、亿、信”的固执之“必”,而是要顺天时、地利、人和,体察其道义、资源的几微,这样才能作出顺道的权变策略。“不逆诈”是指不去迎合那些背信藏巧和伪言虚行使人受骗上当的言行。“不亿,不信”是并列的两事,不是一事。因此解为“不臆测别人的不诚信”不妥,这是教导行政者谋道的方法,让人们把握“不悬空臆测世事的成败;不盲目轻信人心的善恶”而能够从天时、地利、人和的实事视角审察,以便做出合时度势的权变之策略。“抑亦先觉者”中的“先觉”就是指“逆诈、亿、信”这些不能参与到“先觉”的谋政决策体系之中,唯有“不逆诈,不亿,不信”,清空自己内心中的一切成见,才可使谋政之心清澈澄明而归之于“正”,这样才可实现其谋正而顺道的“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 赞 (0) 相关推荐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十九:因材施教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君子用来教导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像及时雨那样化育草木的.化,化育,变化成长),有成德者(有成就其本有之德性的.指依据其本有之德性来教导他 ... 语音版《孟子》赏析(30)因材施教 <孟子>赏析(30)因材施教 --第五单元 论教与学 第一节 各位网友,<孟子>系列的第四单元"论涵养",因其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安排了十六节课,到今天 ... 素说《论语》:宪问篇(十一) 素说《论语》:宪问篇(十一) 【诵读经典】《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拼音诵读版,快快收藏了~ <宪(Xiàn)问(wèn)篇(piān)第(dì)十(shí)四(sì> [14.1] 宪(Xiàn)问(wèn)耻(chǐ),子(zǐ)曰(yuē):"邦(bānɡ)有(yǒ ... 论语·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 ... 【第342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章》孔子因何说“克、伐、怨、欲不行”还不足以判定为仁人?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章>孔子因何说"克.伐.怨.欲不行"还不足以判定为仁人? 14·2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 ... 【第343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章》孔子因何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章>孔子因何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 14·3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这里的"怀"字 ... 【第344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章》孔子因何说国家政治黑暗时要“危行言孙”?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章>孔子因何说国家政治黑暗时要"危行言孙"? 14·4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 这里的 ... 【第345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5章》孔子怎样阐释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5章>孔子怎样阐释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14·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意思是说:"有 ... 【第349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9章》孔子怎样赞许子产治国理政?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9章>孔子怎样赞许子产治国理政? 14·9 子曰:"为命,裨谌(音bì chén )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q ... 【第351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1章》孔子因何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1章>孔子因何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1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意思是说:"贫穷而 ... 【第354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4章》公叔文子的所言、所笑、所取因何不使人厌恶?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4章>公叔文子的所言.所笑.所取因何不使人厌恶? 14·14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