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44: 69岁老爹给20岁儿子的肺腑之言(下)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真正把“提起关照”当回事!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01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说我们一定要干嘛呢?一定要日日知非。当然这个“日日”不是就指天数说呢,它是指时时刻刻要知非。什么叫“知非”?“知非”,如果你从字面上理解,你很容易理解到行动上——看看我哪做的不对,好像以为这个叫“知非”;但实际上什么叫“知非”?就是始终在观照我哪个地方感觉不好,我什么时候有一个“哎呀。不舒服”、什么时候有一个感觉不好、什么时候有一个抗拒、有一个不爽,那个东西一来,我马上就知道,时时刻刻我能观照到。这个叫“日日知非”。

后面又讲“日日改过”,什么叫“日日改过”?就是那个难受一来,你“啪”就能叼住它。用阳明先生的话说,“如猫之捕鼠”,就像这猫逮老鼠一样。

猫逮老鼠啥样子?你看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一堵墙,墙上有一个洞,洞里边那个老鼠脑袋在里头左看看、右看看,就在那个地方寻摸呢——是不是可以出来了?那个猫它也在那儿呆着,你看起来它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悠哉悠哉的样子,但是它余光一直瞥着那个洞口,你知道吧。余光一直瞥着那个洞口,然后老鼠好像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它脑袋“啪”一探头,那个猫看着没事吧——“啪”一爪子!在老鼠出来的一刹那,“啪”一爪子就叼住它了。是这个样子,对吧?

我们观照自己的感觉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你该干啥干啥,表面上是这样的,表面上看电视,你也跟别人聊天、也跟别人吃饭、也在读经了、做功课了,好像你看都是那个样子,但是你要观着那个感觉。一个“不爽”,才一露头,“啪”一爪子就叼住了!一爪子叼住干嘛呢?知道着。我就不走开了,就这样的,一下就过去了!所以那个功夫表面上看的闲,其实里头一点都不闲。

而且古人描述这个状态,像鸭子游水。你看那个鸭子浮在水面上,纹丝不动,脑袋左看看、右看看,你不知道人家底下两个爪子“pia”“pia”“pia”,就这么个状态。你外在可以该干嘛干嘛,但是你里面那个观照一直提着,一直观察有没不好的感觉、有没不好的感觉……就这种。这叫“日日改过”。一出来我就格它,一出来我就格它,这就是“日日改过”。

当然这个话,说老实话就是说起来容易,别看我坐这儿说的天花乱坠,我自己真的观照过,我一天能去观照的这个时间,一整天下来连一分钟都不到。几秒钟,你也别同情我啊,你也别可怜我,“哎呀,不容易。”你观照一下你自己,恐怕你几天连一分钟都不到。哎,真的,我说这个什么意思?真的要把那个提起观照当成回事!你知道吗?要当成回事儿,你别以为好像“感觉”——因为大部分人都以为“感觉”不重要,但是你不知道“感觉”竟然如此重要,它决定一切呀!这太可怕了,这个事情。

02

那么这儿说:“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这一天不改过,一天不观照,你就觉得今天好像天下太平,好像觉得没事啊,挺好啊……对吧?

那别人问你:“你今天怎么样啊?”

“我挺好啊,不错啊。”

“今天没情绪?”

“没有。”“啊,不是,有来着,我格了。”

我讲这个什么意思啊?我讲这个就是说明,我们根本不想成长,我们只是想告诉别人:我在成长。听懂我啥意思没有?很多人是给别人看的。现在全世界都认为你在成长,你得什么便宜了?什么便宜都没得到。对不对?你不是自己骗自己嘛,你哄谁呢!吃亏还是你的,人家一个个“噌噌噌”都活出来了,你还是个“板游”(方言),对不对?

说到这儿,咱们聊一下。我看很多朋友岁数相当,聊这么一个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听过,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听过这句话吧?我也想世界是他们的,也是咱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咱们的。那会小嘛,归根结底是咱们的,后来一想:哎呀,哪能呢!不太信这句话,也跟他念,但不太信。

后来慢慢地,比如说到了二十多岁、三十岁,开始慢慢慢慢发现身边有很多同学,很多同年龄的人,一个一个的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有了建树了,也有影响了。比如说,像我们同学有三十多岁就拍出电影来了,三十多岁就成了副教授的,我好像就是那个时候就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为啥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他们”原来就是“我们”,为啥成了“他们”的?因为“我们”硬生生的错过了成为“他们”的机会。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感觉,现在这个岁数,我们好多时候,叫什么?“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安于自是。”不就是这么个态度吗?天天人家说:“哎,咱们进步吧。”你还告诉他:“哎,咱们混哇!”好像仿佛很豁达的样子啊,看得很淡泊的样子,“混哇!”就混呀,这辈子就这么混过去了么。不就是这样的吗?

03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天底下聪明人多了,有本事的人多了,但是他的能量没有提高,他的命运没有改变,没有活得更好,为什么?就是因为“因循”二字。“因循”是啥意思?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混哇!”就这么混来混去,把一辈子就混完了嘛。

云谷禅师所立命之说至精至遂至真至正之理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你体会这一句。六十九岁的老爹拉着二十岁儿子的手,跟他讲:“毋自旷也。”你体会那感觉,眼泪汪汪的:“儿啊!不敢耽误了自己啊!我心疼啊!”你知道吧?那个心疼啊,“毋自旷也。”

前面怎么说?他说,你看云谷禅师教给我们的,掌握命运的这个原理,多么的精髓。

“至”是到头了;“精髓”是到家了;“精”是说它不夹杂,很究竟;“遂”是说他很深刻;“真”,不假,这是讲的真相;“正”,你在真相上就是“正”啊,你没有歪斜,你没有跑到外在去,你没有跑到现象里去。跟你讲的全是真正的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需要干嘛?“熟玩而勉行之。”“熟玩”是干啥?“熟玩”就是反复体会,反复体会。

其实我这么讲,尽管我们上课的时候这么一讲,大家一听,听着也挺兴奋的,听的感觉也挺激动,挺好的;但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地把它那个味道尝到,所以你待一待可能回去,回到“俗世”当中,过上个两三天又回去了。

那么这个情况需要干嘛?需要我们熏修。熏修不一定你非得跑到课堂里面来,就是你自己给自己要熏嘛。什么叫自己给自己熏?就是你常常得琢磨,常常得去悟,“哦,这课上怎么讲。”“哦,哪个地方怎么回事。”你万一那个地方缘分到了,“pa”“pa”,一悟就开了,就知道了。所以他这有一句叫“熟玩”,你要反复把玩,反复体会。

“勉行”是干嘛?“勉行”就是你把这个功课要做起来。“勉”是努力。你要努力把这个功课做起来,好多人觉得:哎呀,算了吧!不带了……你不带了就没机会了,带了就有机会。

所以给自己要上紧发条,只要感觉不好就开始觉着它;只要感觉好,就把这事干了它,做出来。这个叫什么?叫感觉不好——“格物”;感觉好——“知行合一”。

当然这个需要再说明一下。初学的时候好多人问我,我咋地知行合一了?我怎么就找不见好感觉呢?是的,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因为一开始你并不知道,你的感觉好还是不好,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你观照感觉太少;第二个,是你还有大量不好的感觉没有被处理,所以那个好感觉藏在里面,你几乎看不见。所以先要做的是“格物”,格物格得越来越清楚的时候——“物格而后知至”。你格物格到一定程度时,你慢慢就能观到那个感觉,哪个好、哪个不好,你就能观到了。

还有人问哪个是人欲?哪个是天理?哪个是良知?这个东西很简单,就是你心里踏实的就是良知,你需要跟上好感觉去做的那个;心里不踏实的那个就不是好感觉。什么叫心里不踏实?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该上班了,完了你这儿想:我睡觉了,不去了!不去了,我跟着好感觉啊,对吧?

这么说没错,这个也没错,只要你有胆。什么叫有胆?就是你接受这个感觉带给你的一整套事件、一整套感觉。

什么叫一整套感觉?你让人家扣奖金,或者你让人家开除,你上街流浪……这些东西你全然接受,这个没问题。

真的,我不是跟大家开玩笑,就是这些东西你全接受没问题,但是你要接受不了,你内在就会有恐慌,就会有那个“膈应”。很多人问,说那我是不是格物完了那个“膈应”,我再接着睡觉?不是。你要“膈应”就去上班。说清楚了吗?这就简单了。如果上班路上你还“膈应”就需要格物。

好,这是这一段关于我们第一篇,叫《立命之学》。我们就先讲到这儿。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