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圈的雅俗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是谁逐渐端起了架子?
我看到这里有很多不了解相声的,我来解释一下,姜昆为什么要喊出雅俗之分的道理。解放后相声进入了曲艺的范畴,开始艺术化,可以和京剧评书大鼓相等,相声演员也开始变成了艺术家,所以他们不想在回到原来的时候,很正常。解放前相声演员被人看不起,侯宝林大师当年在京津两地表演,被台下的女观众大骂:说相声的留点口德吧!以此为耻,开始说了文明相声,以后大红,最后为了提高相声演员的地位,要求相声作为剧场的大轴,也就是最后一个表演项目,被拒绝后,罢演。最后没办法,同意了侯宝林大师的意见,为整个相声门整了一口气。解放后侯宝林大师更是在北京积极参加新政府对曲艺界的整合,后来成为了曲协的副主席,一直到姜昆老师成为了曲协的正主席,终于有一个相声门里的人成为了成为了曲艺界的一把手,很不容易啊。所以老人们不愿意放弃现在得来不易的身份,回去继续撂地,被人瞧不起。
艺术门类那么多,传统的多了,京剧、大鼓、秦腔,包括那些个小曲小调,应该继承,相声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属于是“杂学”,啥都来点儿,但总归是逗您各位乐,因为这是个撂地儿的买卖,保不齐有各行各业的受众,用这些个手艺留人,您看得高兴了赏两个子儿。那些个手艺有人继承,说相声的能学过来就算是本事,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光有那些个东西人家干嘛不去看专场?爱听秦腔的听秦腔,爱听京剧的听京剧,干嘛来您这儿东听一句西听一句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姜老爷子您早些年的相声还挺好的,讽刺也很到位,怎么近二年越活越回去了,您啊,倒了也没脱离那虎口啊。也别太批评姜昆,姜昆是官大不由人了,那个位置能怎么说?只能顺着上面的意思来呗。姜昆的任务就是把上面抹次顺了就行。春晚骂了这么多年,改了吗?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用对百姓负责。对上面负责。上面舒服了就完了。
冯巩亏在没有固定的搭档上面,同时也年纪大了跟不上潮流了,几个徒弟也算迈出去了,近些年也返璞归真回到相声上了,走着走着就偏成小品了……一开始节目类型还是道具相声,后来直接标为小品了,当然冯老师起码有自知之明,为人也比较圆滑,懂得尊重,懂得求同存异
怪不得郭德纲说,我和相声界有个协议,我负责搞笑,他们负责品味…相声还是先搞笑吧,相声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相声这玩意儿出来是为了逗人笑让人开心的,不是为了净化心灵听了之后解决组织问题,听了段相声找到三观,知道忠孝仁义礼智信,那要学校老师干嘛?你可以在相声里加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但那不是最主要的,不能强加给观众,观众可以听完了有自己的感悟,但不能说我这段相声要教人听了树立崇高的修养,要有觉悟,听完了相声卖房卖地卖儿卖女支援灾区。
说真的,以前没有郭德纲的时候每年的春晚或者综艺电视节目,没有一个相声戳到笑点!也就小品还有个赵本山等等的看看,自打有了郭德纲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还能每天都期待着有新段子听的乐趣。
我就不爱听你们说的那种相声,你们说一段相声把观众逗得哈哈直笑后槽牙都露着前仰后合的像什么样子!我就喜欢那种听了不笑的相声,不要有三俗的包袱,最好就不要有包袱,用词一定要文雅,尽量用文言文,最好做到一般人看着稿子都不会念。让观众听完脸上一定要是木讷的,绝对不能出现哄堂大笑的丑相。而且要有教育意义,相声演员是被人当成老师的,所以一定要弘扬正能量!
郭说过,相声还是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的确很多表演内容低俗,但那是培养观众基础的方法。是“中国相声史”让郭知道了观众喜欢什么要就来什么。对我来说,一开始听郭德纲相声是听段子,后来慢慢开始对各种唱段感兴趣,再到对相声的活儿,再到其他德云社的演员。可以说是因为郭进入了解了相声,喜欢上相声。而对于姜,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上世纪春晚的表演。没有郭我不会知道传统相声的形式,二人一桌一尺一扇都不会了解。对民间相声传播贡献最大的不用说肯定是郭。如果提到曲艺这个词,你马上就说不用查,你能说几个例子?失传了。就算有也很小众,市井文化首先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传承起来很难,现在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出书出录音出录像,保存起来,留下资料,至于振兴,我觉得很难,这怎么说也算是他们做了点事情,算是有贡献的。老郭他要养一帮子人,有些事也不能怪他,没有这帮徒子徒孙,这行业死的更快,没办法,这是天数,苦的就是真正喜欢曲艺的人,看不到正经的好东西了。什么是好?只有衬托对比才能出好坏,才能促发展。整个行业就一个人演一段你也不知道他演的好还是坏,这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