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收藏,败酱草来源解析!

败酱草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中药,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同时使用不同来源的“败酱草”,容易造成混乱,2015版药典未收录该品种,具笔者猜测,可能是由于无法达成统一的结论的原因。

市场流通的败酱草主要有三种:

一 败酱草:来源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的全草,商品名称为“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有的地区将白花败酱列为混淆品。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因其有“败酱”气,故名“败酱”。应该是是败酱草最初的品种。目前南方地区使用较多。性味辛、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破瘀。临床常用于治疗肠痈、肺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淤滞腹痛,痈肿疔疮等。

黄花败酱性状: 根茎圆柱形, 多向一侧弯曲, 有节,节间不超过2cm,节上有须根。茎圆柱形,直径0.2~0.3cm,黄绿色或黄棕色,节明显常有倒生粗毛。质脆,断面中心有髓。叶对生,叶片薄,多皱缩破碎,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由粗锯齿,绿色或黄棕色,上部叶较小,常3裂,枝端带有伞房状圆锥花序。有陈腐豆酱的特殊臭气。味微苦。

黄花败酱原植物

黄花败酱

白花败酱性状:根茎节间长3~6cm,着生数条较粗壮的根,主茎、分枝及花序梗全部或两侧披白色倒生粗毛,花白色,瘦果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圆翅状膜质苞片上茎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断面中空。叶对生。叶片卵形,长3~10cm、宽1.5~5cm,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两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锐,基部窄狭。下部叶有翼柄,上部叶近于无柄。有陈腐豆酱的特殊臭气。味微苦。

白花败酱原植物

二 北败酱: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2012版《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败酱草为该品种。2018版《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苣荬菜的全草名称以更改为北败酱。由于药典未收录败酱草,《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未收录北败酱以外品种的败酱草,故天津地区有依据的败酱草只有“北败酱”。北败酱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湿,补虚止咳。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咳嗽,急性细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疮肿痛,内痔脱出、白带等。北方地区基本都使用北败酱。

苣荬菜性状:根茎圆柱形,下部渐细,长3~10cm,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叶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cm,宽2~5cm,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头状花序顶生,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质脆,易碎。

苣荬菜

北败酱

三 苏败酱: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商品名称“苏败酱”。一些省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把苏败酱作为败酱草使用。性味辛,微寒,清肝明目,和中利湿,解毒消肿。临床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脘腹胀痛,肠痈,水肿,带下,疮疖痈肿等。

菥蓂[xī mì] 性状: 茎呈圆柱形,长2 0 ~ 4 0 c m , 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有细纵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披针形,基部叶都为倒披针形,多脱落,总状果序生于茎枝顶端和叶腋,果实卵圆形而扁平,直径0.5~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中心略隆起,边缘有翅,宽约0.2cm,两面中间各有一条纵棱线,先端凹陷,基部有细果梗,长约1cm,果实内分2室,中间有纵隔膜,每室种子5~7粒,种子扁卵圆形,气微味淡。

菥蓂

以上三种败酱草无论在来源上还是功效主治上都有所区别,鉴别时应特别注意。

END

◆ ◆ ◆  ◆ ◆

本期作者

臧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从事中药专业近三十年,天津市抗衰老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院聘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中药科普宣传工作,多次在《健康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擅长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方面的科普咨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