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最新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成都掉出中国前十?

2020年12月8日,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举办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发布暨国际研讨会,正式在线上举办。
在这场会议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和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正式出炉。
近日,UP君仔细研究了这份报告,发现虽然成都在这份全球城市排名中表现并不突出,和我们以往在很多榜单里名列前茅有点不同,但报告中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在比较中,学习到新的城市竞争力维度,发现成都有哪些不足之处。
在解读报告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份报告的背景。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重点关注城市竞争力、城市土地和市政金融。

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首席城市经济学家倪鹏飞博士和联合国人居署战略司知识管理与创新局高级经济学家Marco Kamiya先生牵头,多位全球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参与,历时整整一年联合研究而形成

报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建立了衡量全球1000多个城市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主题报告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促进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

从2015年起已先后成功出版5部报告,其中《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于第74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于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于第10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0)期间于阿布扎比发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这份报告后面的机构看起来还是专业、权威的。因此,在读报告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研究背景。

这份报告的主题,是“全球城市价值链 —— 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并给出了四点依据。

a、探寻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需从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看世界体系;
b、人类文明是在一定空间下通过交互作用不断正向创造的价值;
c、全球城市及其体系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及容器;
d、全球历史城市价值链精确刻画全球城市文明的时空演进。

报告还指出,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文明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

a、人类需求和智慧是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演进的永恒动力。
b、空间环境及其变化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的时空演进。
c、技术创新是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体系演进的根本动力。
d、政治权力始终左右着全球城市及价值链体系的时空演进。
e、自由贸易不遗余力地扩展着全球城市及其价值链体系。
f、思想文化始终并将日益压倒性影响全球城市价值创造。

相较于往年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年度报告有些特殊。

第一,首次尝试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视角测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SDG11)的实施进展;

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矩阵形式分解提炼SDGs和SDG11目标内核的理论框架,并以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为主体,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城市维度监测SDGs以及SDG11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

第三,首次对全球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进行了全样本评估

那么,什么是「SDGs」与「SDG11」?
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联合国制定的17个全球发展目标,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
不同的目标都有相应数字,比如“无贫穷”目标为SDG1,“零饥饿”目标为SDG2,对应方式下表彩色部分可见。
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
为什么 “ 可持续发展 ” 如此重要?
报告指出:全球中心城市是全球发展的火车头,通过引领全球的城市,进而引领世界发展,不仅创造核心价值还决定着价值全球分配,因而放大了影响全球的功能,但它们始终面临可持续的挑战。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 大家最关心的全球各大城市表现如何。
报告将SDGs实现程度分为5个大类 —— 非常接近、比较接近、稍有距离、较大距离、很大距离。
全球城市SDGs实现程度整体呈现 “ 橄榄 ” 型分布,实现程度 “ 非常接近 ” 和 “ 很大距离 ” 的样本城市仅占比10%,1006个城市SDGs整体平均得分为0.624

报告指出:中国内陆城市整体处于 “ 稍有距离 ” 状态。优质教育(SDG4)、清洁能源(SDG7)等方面相对滞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

SDG得分超过0.7的中国内陆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厦门、合肥、青岛、重庆等,这些城市正从 “ 比较接近 ” 状态向 “ 非常接近 ” 状态靠近。

各大洲典型国家在实现程度及其分项目标上问题有别。

此外,1006个样本城市中,仅有1.8%的城市在SDG11方面完成度 “ 非常接近 ” 。全球城市在SDG11方面平均得分为0.69,整体进展处于 “ 还有距离 ” 

再看中国 —— 中国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为0.695,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291个样本城市中,123个城市处于 “ 比较接近 ” 阶段,占比42.26%,包括青岛、大连、成都、重庆、杭州、南京、无锡、合肥等;168个处于 “ 还有距离 ” 阶段,占比57.73%。

报告包含了《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指出:科技新贵闯进前十,多个发达的中小都市区闯入前二十。

同时,过去5年,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稳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则相对下降。

全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20强分别为 ——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5年前中国 “ 5城上榜 ” 的表现,今年国内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并不亮眼。
人才
方面
报告指出:信贷市场融资便利度、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度、学术论文指数、专利申请指数、青年人才比例指数、劳动力总数指数作为当地要素,是影响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其中,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度、专利申请指数和年轻且高素质人口指数对当地要素竞争力影响最大,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影响最明显,其高低决定当地要素竞争力的高低。

当地要素竞争力前20强城市分别为 ——

当然,城市吸引人才,除了政策,还有居住环境。
报告指出:优良的生活环境既是对人类住区的基本要求,也是创业的重要保障。环境质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临的共性挑战,新兴经济体生活环境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且各分项指标均存在较大分化。
全球生活环境前20强城市分别是 ——

中国城市无一上榜,有些遗憾。

营商环境
方面

报告将营商环境分为 “ 软环境 ” 与 “ 硬环境 ” 。

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务、政策、法制、市场与人文等发展 “ 软环境 ” 。而硬环境则包括交通便利度、电力充沛度、网络信息传输速度、机场设施指数、自然灾害指数、航运便利度等6个方面。

其中,全球城市营商软环境整体上呈现北美洲、亚洲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且中美两国主导营商软环境头部城市。中国共5个城市进入 “ 营商软环境前20强 ” 。

相对而言,全球城市间的各项硬件环境差异在缩小,机场设施在各项指标中较为突出,互联网设施的状况对于营商活动的影响越发重要,全球城市在互联网设施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城市中仅上海进入 “ 营商硬环境前20强 ” 。

全球联系
竞争力

全球联系度,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航空联系度、金融企业联系度、科创企业联系度、网络热度、科研人员联系度和航运联系度,其中前三项为决定全球联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全球联系面临巨大挑战,可能成为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短板。

2020年全球城市联系度指数前20的城市,也都是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 ——

报告包含了《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显示,亚洲城市显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亚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200名中的数量,对比5年前由60个城市,提升为66个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

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的城市分别是 ——
东京、新加坡、纽约位列前三的格局没有变化;香港、旧金山、巴塞罗那和深圳均有上升,其中深圳进步尤为显著。

看完整体,我们再看分项报告。

经济活力
方面
经济活力是评判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其指数涵盖经商便利度、产权保护度、青年人才比例、经济增长率及劳动生产率五个分项指标。
经济活力前20强城市分别是 ——

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主要以经商便利度指数较高和年轻且高素质人口指数较高的新兴城市为主,全球城市呈现出多中心化的发展格局,中国城市中仅深圳上榜。

环境韧性
方面

城市发展质量是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城市在环境污染度和生态多样性上得分较低,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维护生态多样性是提升全球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关键。

环境韧性前20强城市分别是 ——
报告显示,部分规模小、但发展质量高的中小城市在全球脱颖而出,中国仅香港上榜。
社会包容
方面
开放度是决定全球城市社会包容的关键因素,社会包容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社会包容前20强城市分别是 ——

全球城市社会包容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亚洲,有17个城市上榜,日本城市表现突出,而中国上榜的5个城市中,有4个都位于台湾地区。同时,全球社会包容最强的城市主要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城市,非全球化大城市。

科技创新
方面
科技创新前10强城市分别是 —— 东京、北京、纽约、伦敦、首尔、波士顿、旧金山、上海、芝加哥、西雅图。

所有头部城市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全球的综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而从要素上看,科技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最后,我们再聚焦中国城市的表现。

从全球各项20强榜单来看,中国的291个样本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深圳等城市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但如果把范围扩大到“百强”,其实中国其他城市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
 全国前10城市均处于全球前100 

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强城市分别是 ——

从5年变化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前10强城市总体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降低状态,但仍然均在全球前100强以内。

总体来看,在291个中国城市样本中,106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降低状态,有18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上升状态,综合而言,总体上升了6.5名。
 当地要素全球排名:
 多数城市较具竞争力 

中国多数样本城市的当地要素已处在较具竞争力的水平之上。深圳(2)、上海(6)、北京(11)、香港(18)、广州、台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处于全球前50强。

中国城市中,全球前100强以内共19个城市,全球前200强以内有50个城市,全球500强以内有183个城市,总体处于领先地位。
 生活环境竞争力:
 整体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价 

中国城市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平均得分为0.586,仅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共有15个城市跻身生活环境全球前200。其中,港澳台城市排名靠前,大陆城市中上海与广州排名领先。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整体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价较高,但一、二线城市在健体休闲设施指数、文化设施指数及历史文化指数方面表现较好,所以依然处在前列位置。

 营商软环境竞争力:
 42城跻身全球前200强 

中国头部城市营商软环境较具竞争力,但整体分化较大,共有42个城市跻身全球城市营商软环境前200强,11城跻身全球前50。

整体来看,城市之间分化程度较大。

 营商硬环境竞争力:
 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虽然中国的营商硬环境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大的质量提升的空间。共有19个城市位列全球前200名。

整体看来,中国城市的营商硬环境平均得分仅为0.4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0.504,在全球前500的城市中,中国仅占18.2%,而欧盟占据73.2%,依然存在较大质量提升的空间。

 全球联系竞争力:
 高于全球均值 

中国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的均值为0.440,高于全球均值0.344。共47个城市进入全球联系竞争力前200强。

其中,上海位居全球联系的榜首,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天津、青岛、西安、南京、厦门、成都、大连均进入全球前50,这些城市的金融企业联系度均在全球具有较大优势。
 可持续竞争力:
 头部城市呈上升发展趋势 

中国头部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呈上升发展趋势。

但中国城市内部差距较大 —— 291个样本中,5个城市跻身全球前50,9个城市跻身全球前100,同时157个城市位于全球500名以后,占比约54%。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出现分化加剧。从5年变化来看,159个城市排名上升,占比54.63%;130个城市排名出现下滑,占比44.67%。
 经济活力:
 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城市总体经济活力呈金字塔型分布,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成为造成城市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共有15个城市跻身经济活力全球前100,排名前200的有44个,排名前500的有181个。

从中国200强城市分项指标看,各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最为接近,但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差距最为明显。在空间布局上,深圳经济领衔发展,前200强城市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韧性:
 东西向差距大于南北向差距 

中国少数城市已经跻身全球环境韧性竞争力前列,进入全球环境韧性竞争力排名前200强的有:香港、深圳、澳门、台北、东莞、中山和新竹7个城市。高环境韧性竞争力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自然环境良好、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莞、中山和新竹等中等规模城市强势逆袭。

中国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由东往西、由南往北梯次递减,但东西向差距大于南北向差距。此外,环境污染度平均得分最低,大幅度落后于其他维度。
 社会包容:
 高于全球均值 

中国城市社会包容均值为0.669,高于全球均值0.622,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开放度均值为0.241,低于全球均值0.308,开放水平低、分化显著影响中国城市社会包容提升,深化对外开放是中国城市提高社会包容的关键。

 科技创新:
 北京、上海、香港排名领先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平均水平(0.269)低于全球平均(0.316),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分项指标来看,科技企业、高等教育和文化设施指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分项指标均值和变动幅度差异较为显著。

全国共有32个城市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0强,北京、上海、香港排名领先,相对优势在增强。

///

无论从全球城市排名还是国内城市排名来看,排在前列的中国城市依然是北上广深与香港、台湾等一线省市。而全球综合排名第107的成都只在当地要素、全球联系竞争力、经济活力三个方面表现相对突出,但排名在中国城市中相对靠后,甚至与同为 “ 中国新一线城市 ” 的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都有一定差距。

即使是在最引以为傲的 “ 生活环境 ” 方面,成都也未能有较好的表现。但我们也相信,在建设 “ 公园城市 ” 这条路上走在前列,并且大力打造 “ 三城三都 ” 的成都,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好的成绩。

另一方面,成都仍在巩固自己的优势,比如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大力引进科技企业,大力发展新经济、新金融产业。此外, “ 双机场城市 ” 的成型,无疑也将提升成都的全球联系竞争力。

在 “ 突破自我 ” 这件事上,成都,一直在努力。

最后的最后,奉上全球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200名的城市榜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