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道德经》教导我们利万物而不争,那房子车子票子咋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8章》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考个好分数,进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个好房子,讨个好老婆。

于是,我们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誓要在这场人生竞赛当中过五关斩六将,赢得殊荣。

在这场竞赛当中,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才能获取相应的奖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就意味着更差的工作,更低的社会地位,以及更糟糕的生活。

后来某天,走在马路上,父母便指着街头的环卫工人,然后告诉我说:“不好好读书,你以后就和他们一样去扫大街!”

扫大街,为人民服务,又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经由父母之口,变成了我心头的一句诅咒,此后一二十年间,我便总是担心焦虑,生恐某年某月某日,我会去扫大街。

正是由于这样一份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因此,“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在一个强调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又怎么能够被人接受呢?我们要么就是强行解读,要么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

所以,利万物而与万物不争的“上善”,在社会看来,乃是“处众人之所恶”的:因为这种品质本身,无法使大众“利己”;恰恰相反,由于“上善”的品质是“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上善”是要提倡大众去“利人”——乃至“利万物”。

利人利万物,那么我的房子车子票子咋个办呢?所以人们完全有理由去哈哈大笑。

那么,《道德经》对水德的“不争”究竟又作何解答?且让我们往下看。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一、居善地

我们之所以经常感到不满,便是因为觉得这个世界欠了我们一屁股债,有些东西应该给我们的,但是我们没有拿到。实际上,整个世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财富都是有限的,你这里多拿了100块钱,就有人会损失100块钱。但是,不要着急,宇宙当中阴阳平衡,多拿了100块钱,必然要从其他方面给出去,而损失了100块钱,也必然会从其他方面补回来,正是: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76章》

因此,以道观之,我们如果获取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必然是消耗了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如果没什么社会地位,那在一定是拥有很多的闲暇和自在——谁亏本了呢?谁又赚了呢?

一旦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亏欠我们什么,我们便不会感到不满,然后从容地放下许多比赛和竞争。

所以,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地方,无论我们的境遇如何,都不要去给那个地方制造麻烦和痛苦,而是要为那个地方创造方便和喜乐。在家庭生活之中,我们就不要去给其他的亲人制造痛苦和麻烦,不要见人就苦着个脸,告诉大家我今天多么多么痛苦,让整个家庭变得很沉重;而是要多欢笑,多分享自己的喜乐,让整个家庭都快乐起来。而在社会生活当中,也不要老觉得这个社会怎么亏待了我们,而是要多想想我们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反而要去感谢世界,因为:人身难得,中土难生。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小镇上有个叫吕大钟的人,家财万贯,只是财旺人不旺,代代单传。吕大钟焦急万分,抱孙心切,于是,当他的独生子吕人旺刚满十八岁时,他就给儿子娶了一妻二妾,期望未来的吕家能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这天,吕人旺和镇上的几个秀才相约去县学拜会老师。不料,一直到了四更天,吕人旺还没有回来,吕大钟着急地起身去找儿子。

吕大钟一直找到了镇外。这镇外有一口大池塘,池塘的后面有一座关帝庙,庙门的缝隙里透出一丝灯光,细听,庙里有人声嚷嚷;再细听,那嚷嚷声里还夹着儿子的声音!吕大钟快步走过去,推开虚掩的庙门。只见里面杯盘狼藉,酒气冲天,几个秀才正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吕大钟听了一阵,终于明白了:这几年全国发生了几十起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弄得读书人人人自危。今天他们去县学拜会老师,又听到了新的噩耗:有个叫徐骏的江南文士,只因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朝廷便认定其心存诽谤,被判了斩立决。从县城回来已是傍晚,他们买了酒菜来到关帝庙,先是趁着夜色焚香烧纸,遥祭冤死的文人,接着借酒浇愁。喝着喝着,有人提议:“既然清廷如此残暴,我们何不反了它!”也是酒壮人胆,大家群起响应。因起事需要财力支撑.而吕家是镇上的首富,所以就公推吕人旺为首领。

听到这里,吕大钟吓坏了,大喝一声:“住口!”秀才们吃了一惊,待看清是吕大钟,又都松了一口气。

吕大钟叹了一声,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见识劝告他们:“刚刚灭亡的明朝,以一个国家的兵力、财力,尚且难以抵挡大清的虎狼之师,你们这几个文人想起事,那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吗?别让几杯酒烧昏了头!”

秀才们才不听他的,吕大钟只好伸手拉儿子:“咱们不要瞎掺和。钱财咱已经有了,等到儿孙绕膝,那才是天伦之乐呢!”

儿子推开他,吐出满嘴的酒气和豪言壮语:“别管我,与其屈辱地活着,不如壮烈地死去!”

吕大钟知道,这些文人一旦犯了犟脾气,那是十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既然用强不行,那就智取吧。他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我说起事必败,你们说起事必成,无凭无据,争不出个结果来。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请教一下关老爷,看看他是什么态度。”

秀才们认定起事是正义之举,正义之举就一定会成功,也一定会得到神灵的庇护和支持,所以就说:“你就说怎样请教吧。”

吕大钟说:“周仓手里的大刀是铁制的,总有五六十斤吧?现在把它扔进池塘里,如果能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那就预示着起事成功,你们就放手去干;如果铁刀落水即沉,说明起事必败,你们就不要再提这事了!”

铁刀浮水,这不是骗三岁小孩的把戏吗?可这些秀才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好。他们饱读史书,知道历史上的多次起事都是有些异兆的,比如陈胜吴广起事,就碰到了鱼肚藏书的异兆。既然鱼肚里可以藏书,铁刀怎么就不会浮水呢?

吕大钟暗自笑了,这群秀才是喝醉了酒,才弱智到相信铁刀可以浮水。他就是要利用他们醉酒这段时间,尽早让他们打消起事计划。

那时天已大亮,很多人来到了镇外。他们看见几个秀才把周仓的大刀抬到了池塘边,纷纷围上来,伸长了脖子瞧稀奇。

两个秀才抬起铁刀,同时撒手,铁刀就落进了水里,溅起一片水花。果不其然,铁刀入水即沉。吕大钟得意地笑着去拉儿子。

吕人旺又一次推开他:“拉我干什么?好好盯着水面!”

水面有什么好盯的?吕大钟刚想说,却再也张不开嘴了: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奇迹出现了,那把铁刀竟然浮了上来,漂在了水面上!

围观的人也都瞪大了眼睛。秀才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他们把吕人旺抬起来抛得老高,大声喊道:“铁刀浮水,关老爷显灵,我们起事一定成功!”

那把铁刀就那样浮在水面上,足足有一袋烟的工夫,才又缓缓地沉下去。

吕大钟瘫坐在地上,喃喃道:“铁刀真能浮水,这是怎么回事啊!”

吕人旺却兴奋异常,把老爹拉了起来,说:“快给我们准备一笔银子,我们明天就要分头行动!”

不料,官府的动作比秀才们更快,当天下午县老爷就带人把吕人旺几个秀才给抓了起来。清朝当时对“谋反”二字最为敏感,鹰犬遍布各地,时刻监视着可疑动向。铁刀浮水那样大的动静,自然很快就被人报到了官府。

眼见儿子被押上囚车,吕大钟跌跌撞撞地奔过来,“扑通”跪在县老爷的面前,双手抓挠着自己的胸口说:“县老爷,这事不能怪我儿子,铁刀浮水,全怪我呀!”

县老爷饶有兴致地问:“你能让铁刀浮水?”吕大钟连连点头:“不是我能让铁刀浮水,而是铁刀浮水与我有关!”然后不管不顾地说出了其中的惊天秘密。

吕大钟年轻时家里很穷,他一直幻想有一天能发家致富,儿孙满堂。到了四十岁时,机会终于来了。吕大钟结识了一个富商,他假意邀商人到家里做客,却在酒里下了药,然后将昏睡的商人绑了石头,沉进关帝庙前的这口池塘里。商人留下的钱财,被他拿来买田地开店铺,渐渐就成了小镇的富户。富起来的吕大钟也想娶上三妻四妾,繁衍一群儿子,可惜谋杀商人那次被吓破了胆,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昨天晚上,为断了儿子起事的念头,吕大钟才想了这么个馊主意。按照常理,铁刀是不会浮水的。可他那会儿忘了,水下有一个冤魂,有一个屈死鬼!那屈死鬼使尽全力,双手托举,铁刀能不浮水吗?

听到这里,正巧有一阵北风吹过,县老爷也觉得毛骨悚然,问:“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吕大钟说:“都是真的,我对那商人谋财害命,那屈死鬼要我断子绝孙!这事情瞒得了人,却瞒不过神,关老爷看得清清楚楚。事到如今,我心里堵得难受,再不敢隐瞒,原原本本全部坦白,该打该杀全凭县老爷做主,只求你放了我儿子。”

县老爷却说:“空口无凭,不好定罪。等找到证据再说。”说罢就调来一些官兵挖沟放水,池塘里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在塘底的西南角果然露出了一具骸骨。

围观的人们一齐惊呼,关老爷果然灵验,铁刀浮水,原来是要为这屈死鬼报仇!县老爷这才吩咐手下拿下吕大钟,签字画押。

然而,池塘里的水被放尽以后,又一个奇迹出现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早晨扔下的铁刀,原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一只乌龟的脊背上!

看到这些,县老爷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指着那只乌龟说:“大家都看到了吧,这磨盘大的乌龟,足可以驮起百斤重物。也就是说,所谓的铁刀浮水,并不是冤魂托举,更不是关老爷显灵,而是这只乌龟所为!吕大钟之所以坦白交代,一是他做贼心虚,二是他救子心切罢了!因此本官奉劝大家,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至于吕人旺这帮秀才,既然有了反叛朝廷的举动,那是谁也救不了的。”

吕家父子被先后正法,他这一门单传的香火算是彻底熄灭了。

二、居善渊

这个是从个人修养上来讲。渊,深也(《尔雅》),回水也(《说文解字》),亦即河水的深处。

在河水的深处,存在着各种生灵,有鱼有虾有螃蟹,有石有沙有水草,虽然生灵彼此不同,但是却能够和谐相处。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也应当同河渊一般,要能够宽容万物、滋养万物。

所以“上士不争”,喜欢争辩的人必然气短,因为心量太小,这也容不下,那也看不顺眼。

倘若心善如渊,个人气质自然会变得稳重和沉静,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便不再是去与别人争辩,不再去冒犯别人,而是容纳别人,滋养别人。

三、与善仁

与(與)者,与人相交也,这是在说社会交往。仁者,同情也(关于“仁”的定义,争论是在太多,本文取“推己达人的同情”之义)。

所谓麻木不仁,就是一个人很难感受别人的精神和情感,如果我们连他人的精神和情感都感受不到,又怎么去感受天地万物的精神和情感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对他人的同情心,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家伙,魂魄极其重浊,六根极其麻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又遑论“天人合一”?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我们之所以总是要去给别人证明:“你看,我很快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别人的快乐让我们羡慕嫉妒恨,我们于是才要去证明:你看呀,我也很快乐——比你更快乐!

嘿,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喜他人的快乐呢?

看看吧,就连情感上的表达,我们也要去争一番。

民间修房盖屋,要请阴阳先生择日子,只所以这样,是害怕不巧砸坏了土地神的脑袋,今天讲的这个故事,讲就是土地神脑袋被人砸的事。

小道主持一座小土地庙的庙务,说是主持,其实庙里也就他一个道士。

近来小道发现一件让人纳闷不已的事情,庙里神龛前的长明灯,原来添一次油用七天,现在无缘无故只能用六天。当地民风淳朴,就是有个把小贼,也绝对不敢来庙里偷油。

想不出原由,小道决定暗地里查个究竟。

夜晚到亥初时分,小道打座已毕,却没如往常一样回到宿处,而是偷偷藏在了挂长明灯的大柱后面。

刚到子时,柱子前突然多了一个光脑袋的老头,只见老头脑袋上疤痕累累,不停地用长明灯里的香油往头上抹。

小道走出来一把抓住老头子,口里说道:“你是谁家的?怎敢用居士们的功德为自己疗伤?”

那老头也不挣扎,开口一句话就吓住了小道:“我就是你天天供奉的土地神呀!”

见到土地神现身,小道惊讶的差点说不出话来,不由的松开了手。可见老头满脑袋是伤,又充满了疑惑:“你是土地,是一个村的管理神,咋会落到这般田地?”

“李逊之家盖房挖地基,一镢头下来就把我的头打成这样!”土地回答。

小道知道李逊之家有良田百亩,骡马几十头,是方圆五十里内赫赫有名的富户。但因其品行不端,做下的欺男霸女恶事数不胜数,乡亲们对他恨的咬牙切齿,背地里称他“李孙子”。近日听说李逊之盖房子,请的是有名的阴阳先生,咋会择错日子呢?转念一想,也许阴阳先生是有意为之,借机消磨李逊之这个恶霸。

想到这里,小道问土地神:“李逊之家把你打伤的,你该找他的晦气呀?”

土地神回答:“李逊之家祖上积德很盛,我现在奈何不了他!”

小道知道:李逊之的祖父曾于大旱之年开仓放粮救人无数,其父亲斋僧济贫人称“李大善人”。

回头再看廊柱上的楹联“行善必昌,行善不昌,祖上积有余殃,殃尽则昌;行恶必灭,行恶不灭,祖上积有余德,德尽则灭”。说的一点都不错,只是不知道李逊之什么时候会糟蹋完祖上的阴德。

小道忍不住问:“那你什么时候能够奈何李逊之?”

“鲤鱼上东楼之日。”土地神答道。

“鲤鱼上东楼!”小道惊讶不已,鲤鱼啥时候才能上楼呀?

看到小道一脸不解的神情,土地神却再也不肯多说一句。小道知道这是天机,也不再问,任由老头用香油疗伤,只是从此再没有见过这个老头。

弹指十年,李逊之的儿子大婚。请的十几位厨师三天前就拉开了场子,各干其事。其中有专管炸鱼的厨子一个不留神,被李家的老猫叼走一条大鲤鱼,在众人喊打声中,老猫急不择路,一跃一窜上了东面的楼房。下面众人张慌之间,不提防打翻了油锅,火骤然而起,众人只有躲的功夫,没有救的余地,李逊之万贯家产倾刻间化为乌有。

从此,李逊之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最后一贫如洗,竟饿死在了讨饭路上。小道闻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真是毫厘不爽!

四、言善信

言贵在信,信者,实也。

我们说话,贵在说实话,说心里话,其实说话就是自我表达,因此,换言之,我们唯有说心里话、说实话的时候,才是做自己;说谎话,乃至任何言不由衷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演戏——做别人。

而一旦我们开始演戏,我们就需要观众的认可,但是观众的标准又经常在变:昨天观众喜欢诚实,今天观众喜欢圆滑;昨天观众喜欢传统,今天观众喜欢时尚,如此等等。因此,作为演员,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的角色,我们只是观众的木偶,观众喜欢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非如此不能获取观众的认可和掌声。同时,还非要去和其他演员竞争:大家看,我演得比他们都要好,大家赶快给我鼓掌!

因为身心不二,所以需要性命双修:一旦心里话不能脱口而出,导致言不由衷,我们的身体气脉马上跟着混乱不堪。长此以往,便根本不可能奢求精神上的清静和虚无,留给我们的,只有每天夜里的失眠和焦虑。

唯有说实话,说心里话,言出于衷,言而有信,我们才能真正做自己——做自己就是“不争”,我们因此无需再去争取任何人的好感和认可,也无需再去为自己做任何的争辩。在这个过程之中,有没有人欣赏我们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人嘲笑我们,不过,这都无所谓,他人的认可与否,并不是做自己的目的——做自己的目的不在于别人是否认可,而在于放下所有争辩。

五、正善治

正者,政也,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关系之中,我们的邻居如果是一群穷鬼,我们便根本不在意,说不定和他们的关系还挺好;我们最难受的,便是邻居的洗衣机比我们自己家的好,邻居的电视机比我们自己家的好,邻居的汽车比我们家的好,乃至于邻居家的厕所比我们多一个马桶——我们也觉得难受。

“仇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通病。

因为我们羡慕嫉妒恨,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和别人比赛,要拼命地要证明:你们家两个马桶算个啥?我们家有八个!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难治,乃在于人心不正。

 从前有个穷汉叫武斌,三十多了还说不上媳妇。媒婆只要向女方家一提,他家只有几亩薄地,还有年迈的爹娘,对方肯定摇头拒绝。爹娘为此自怨自艾,恨不能早早死掉好给儿子减负,但武斌是个孝子,他总是安慰老人说,宁肯打一辈子光棍,也要好好奉养双亲。

  这天早晨,武斌照例做好了早饭,去叫爹娘起床。可走进爹娘的卧房,他顿时吓了一跳:二老不见了,卧房空地上,挤着一公一母两头老水牛。两头水牛一见武斌,立马“哞哞”叫唤起来,无限疼爱地在他脸上、手上舔舐着。武斌仓皇失措,一边叫唤,一边里里外外寻了个遍,爹娘的确不在了,只有这凭空多出来的两头水牛,难道……

  武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难以置信地问两头水牛:“你们是我爹娘变的吗?如果是,你们就各自点三下头。”两条水牛仿佛听得懂他的话,它们一起点了三次头。

  武斌吓傻了,抱住两头老水牛大哭起来,埋怨他们为何这样做。

  不管怎样,日子还得过。靠两头老水牛帮助,武斌开荒种地,家境渐渐殷实起来。这两头牛根本用不着他驱使,总是拼了命地干活,每天都一直干到累瘫了才罢休。武斌对它们当然更是精心照料,无人时都以爹娘称呼它们,下田回来再累也要先伺候好它们,自己才肯休息。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随着家境的改变,媒婆开始主动登门为他介绍媳妇。不久,武斌与一个名叫莲儿的姑娘结为了夫妻。

  这时的武斌家里,已经另买了大牲口,那两头爹娘变成的老水牛,因为耗尽了气力,实在干不动了,便被放养在后院里养老。莲儿觉得奇怪,问丈夫为什么要白白养着它们,不把它们卖掉?

  自从爹娘变成老水牛后,别人问起他们哪儿去了,武斌总是谎称他们走失了,不敢讲真话。所以,武斌骗老婆说,这两头水牛对他发家致富有大恩大德,一定要为它们养老送终。

  这天,一个在镇上开绸缎庄的朋友要去南方上货,邀武斌同往,一起去开开眼界。武斌早有弃农经商的念头,便趁此机会跟了去。结果,他前脚走,莲儿后脚就把村里的屠夫叫了来,把那两头老水牛卖了。一个月后武斌回来,头一件事就是去后院探望,一瞧两头老水牛不见了,他像疯了一样,一把拎起老婆来,厉声质问水牛哪去了。当他得知爹娘的去处后,伤心欲绝。

  武斌追到屠户家,两条牛的肉早卖光了,牛皮也卖给了邻村一个皮匠。武斌又马不停蹄地追到皮匠家,那两张牛皮制作的物件,只剩下了一双皮靴和一条腰带。武斌捧起皮靴和腰带,哭得死去活来。皮匠吓坏了,哆嗦着说:“武斌啊,你……别哭了,这皮靴和腰带,我白送你了。”

  一晃又几年,皮靴和腰带一直被武斌珍藏着,从不舍得穿戴。

  因为武斌家境富裕,一天深夜,一伙土匪闯进了他家,要绑他的票。武斌听得声响,赶紧手忙脚乱地穿上了那双珍藏的皮靴,刚要系上那条牛皮腰带,土匪已冲了过来,抢过腰带,就用这条腰带把他两手反绑起来,带走了。

  也不知走了几天,这天半夜,武斌被关在一个山洞里,他听见两个看守在交谈,说是他家的赎金一直没有送来,土匪头火了,说明天一早要撕他的票。武斌听了,心慌了,可手被牛皮腰带反绑着,无计可施,只有暗自垂泪。

  忽然,武斌觉得被绑的双手一下子自由了,他活动着酸痛的肩膀,回身借着洞壁上的火把一瞧,那条腰带已经断了,断成了一节一节的。他抑制着激动,把腰带断片收拢起来,揣进怀中,然后小心翼翼地向洞口摸去。

  老天爷帮忙,那两个看守一左一右倚在洞口睡着了。武斌出了洞,刚走出没几步,踩响了一堆枯叶,看守猛然惊醒,拿刀提弓,吆喝着追了过来。

  武斌不管不顾,顺着崎岖的羊肠小径朝山下狂奔,但他被绑数日,吃不上喝不上,哪还跑得动?眼瞅着后面的人要追上了,就在这时,又一个奇迹发生了—他脚上那双皮靴,突然自己开始发力,他就像踏在两只气垫船上,不用自己使劲,就腾云驾雾般飞奔起来,很快便将追兵甩得无影无踪。

  直到天光放亮,那双皮靴才停了下来,这时,武斌再打量脚上这双靴子,它们已经底掉帮裂,开嘴绽线,成了一双扔在街上都没人要的破鞋。武斌知道,这是爹娘在显灵,在救他呀!他找了根荆条子,绑好皮靴,搭在肩膀上,光着脚丫继续赶路。十多天后,他靠着沿路乞讨,终于平安返回了家中。

  武斌找人打了个檀香木盒,把救命的皮靴和腰带断片放进去,把木盒深深地埋在院内空地里。不管怎么样,爹娘的血肉之躯,只剩下这些了,还是让他们入土为安吧。

  但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不久,掩埋木盒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树苗。谁也不认识这棵小树苗是什么品种,应该怎么命名,而且更意外的是,它的树干上长出了一个形状奇怪的树洞。

  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纷纷劝武斌,快把这棵怪树挖出来扔了吧。武斌则非常坚决,说什么也不肯。三年后,这棵怪树已有房檐高,那个树洞也越变越大,足以窝进一个人了。也就在这时,武斌身体突然垮了,经老郎中诊断是长了一个瘤子,没出仨月,他便气绝身亡。临终前,武斌立下了遗嘱:把这棵怪树砍倒,他要躺在那个树洞里落葬。

  下葬那天,武斌躺在怪树的树洞里,被埋进了墓穴。当吊丧的人们离去后,黑暗的地下,墓中有武斌爹娘的声音在轻轻回荡:“宝贝儿子,知道你只剩三年阳寿了,我和你娘就长成了这个树洞。”“儿啊,在爹娘的怀抱里好好睡吧!”武斌听着,嘴角微笑着咧了咧,安逸地出了一口长气……

六、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在实践“不争”的过程之中的两条根本原则。

《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就是对“事善能”的注释。用今天的话简单概括,就是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材:擅长学术的,不要去和人争谁开车开得更好;擅长开车的,不要去和人争谁做生意做得更好;擅长做生意的,不要去和人争谁书读得更多。这个社会只要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不要恣意攀比,盲目争斗,就是天下太平,就是和谐社会。

司马迁《史记》中评述:“与时迁徙,应物变化”,就是对“动善时”的注释。我们在前文虽然强调要做自己,要说实话,但是也必须考虑“时机”,“时机”不合适的时候,说实话便是对他人的冒犯。

有句话说得好:最害怕的就是,一个低情商的家伙,还偏偏以为自己是真性情。

盲目的自我表达,其实还是一种争论,还是要去给别人证明:你看,我多有思想,多有头脑,多有风范。

因此,在“言善信”的同时,除了“动善时”之外,也不要忘了“与善仁”,不要冒犯到其他人,要尊重其他人——尊重他人,才是尊重自己:我尊重我自己是独特的,正如我尊重你也是独特的,因此,倘若我们观点一致,那是有缘分;倘若我们观点不一致,那是很正常。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尊重,就在于相互的包容和理解——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意见、立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彼此不合的,社会生活当中就是充满了矛盾和纷争,倘若我们不能彼此包容,到最后就只能走向彼此斗争,然后共同毁灭,又遑论房子车子票子?

因此,唯有领悟了“不争”的智慧,才能领会本章的结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作者 | 小江老师  来源 | 龙虎山道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