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之林散之——草书作品赏析
林散之的书法线条的丰富性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在其草书中随处可见那些天人合一的神奇笔法:“屋漏痕”、“折钗股”、“虫蛀纹”、 “ 锥划沙”等,他又将黄宾虹的七墨法化进了书法,水墨互渗互破中达至璀璨华滋的效果,十六岁学柳公权《玄秘塔》,得结体秀峭瘦硬的基调,魏碑《张猛龙碑》用功夫最多,体态修长舒展,亦多瘦硬,常临李北海,取其“宽博与紧密,秀中藏拙”。加上对绘画中墨法的运用,形成了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的风格,为公认的三百年来草书大师。



他的草书章法胜人处在于一气贯下,常能意到笔不到,白处当黑处写,但细细品味起来,他为了取势,常将上一字的末笔写成弧形向左下方快速挥去,有时为了乘兴挥洒,呼应下一字,竟忘了节制,当止不止,当断不断,造成通篇雷同的弧形斜线,形成一种习气,伴随终身,如图“词 十六字令”为他书法高峰期1975年所书,“山 倒 海 万 ”等字的最后一笔都拉得很长,在整幅中形成一组弧形线,“翻 江 卷 澜 犹”等字,为了呼应下一笔,最末一笔虽有所节制,但用笔取势,笔笔相同,毫无变化,古人虽有一笔书,但“一笔”往往随字赋形,龙蛇翻转,各有态势。如怀素大草不拘一式,无定格,确似惊蛇入草,神出鬼没。左盘右旋,一泻千里。
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林体”的特点是瘦劲飘逸。“林体”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林散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坚挺瘦劲,开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亦行亦草,墨色淋漓,林散之草书创作的高峰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整个林散之草书的最/高水平,八十年代末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林散之八十年代的最/高水平,林散之的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垄断价格。
【图文节选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