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法西斯主义赋

2020年行将远去,这多灾多难的一年,既漫长又仓促。

漫长,是因为常有苦熬时日的感觉。仓促,是因为很多想做的事还没有做,这一年就要被“熬”完了。

当然,这一年其实既不漫长也不仓促,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间的悲观离合生老病死,分毫不影响时间冷冰冰地流淌。

岁末,有一部叫《大秦赋》的电视剧热映。这是《大秦帝国》系列的最后一部,讲述吕不韦成功做局从商人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曾经丧家犬一般的嬴政幼年登上王位,李斯入秦,六国被灭等故事。

《大秦帝国》系列向来以歌颂(不惜一切代价的)统一为主旨,《大秦赋》在这方面表现尤甚——一个“赋”字,直接把对秦朝的歌颂体现了名字里。

这部作品再次提醒我们,一个君主,被称为尧还是桀,不过还是基于成王败寇的陈词滥调,一个时代是伟大还是败坏,完全可以被后世之人翻云覆雨。

正如,大秦帝国扫灭六国,既可以当做一个丰功伟业歌颂,也可以当成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毁灭来诅咒。《大秦赋》这样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选择了前者,有它的道理。

这种道理建立在上帝视角之上,当然,这种所谓的上帝视角也可以称作“非人视角”。

举例说一下这里所说的上帝视角。

比如,一场大战正在发生,血流成河,空中的上帝对于流多少血死多少人是不关心的,它关心的只是结果。当战争以一方将另一方屠杀完毕,当那些尸骨化成尘埃,大地上庄稼继续生长,花儿继续开放,于是,“上帝”便总结出这场战争的种种好处。

那些人之所以自封上帝,或许因为站在两千年前之外,沉浸于宏大叙事而忘了自己是一个“人”,忘了自己与那些被庄稼一般收割、被屠杀碾压成尘埃的人们是同一个物种,同一类血肉之躯,并非没有可能重复那些人的命运。

世间其实没有道理可言的,因为同一个事儿竟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讲出不同甚至相反的道理。

为了不陷入不可知的虚妄,我坚持从“人”的视角讲道理,把自己看做前述例子中的那场大战中的一个小卒——哪怕我不得不上战场,也想在倒下之前发问:用我的命作为代价,谋求那种上帝视角的种种好处,是否是必须的,是否是最优的。

接下来,就从人的视角看一下大秦的崛起和扫灭六国。

大秦来自于一个野蛮的部族,关东诸国相对于它要文明很多。诸子百家,璀璨思想,都不可能孕育自秦国。

秦像一粒邪恶的种子扎根西部边陲,或许是地处边缘地带造成了危机感(有点像岛国日本漂浮在大海上的危机感),数百年中它一直以扩张版图为终极目标。

扩张即侵略,侵略即战争,战争即屠杀,不仅屠杀敌国也消耗本国的子民。

在关东找不到用武之地的法家思想,被商鞅带到秦国,立即得到重用和推行。

法家思想是一整套的体系,核心是一切为君主和扩张服务,将子民当做生育工具和机器零件,最终将秦国打造成一个高效率的战争机器。

就像早年的富士康工厂一样,工人是被当做机器的,以消灭人性为代价提高效率。从上帝视角看,效率提高当然是好的,但从人的角度看,是不人道的。

战争机器的使命就是战争。

《大秦赋》里的嬴政,亲政前想的是如何获得“独裁权”,亲政后孜孜以求的是启动战争机器扫灭六国。

嬴政与他操盘的秦国具备这样一些特征:集权、崇尚暴力,推崇战争,军事优先,对内恐怖统治,对外极力扩张……

这些特征汇聚到一起,你或许会觉得这两千年前的秦国并不陌生,这不就是二战时候的法西斯日本和法西斯德国么?

是的,我的评价就是,秦帝国就是法西斯主义国家的鼻祖——当然,这个说法早就有了,我只是对此表示高度认同。

如果你也认同这个评价,那你会跟我一样产生一个困惑:当今世界所鄙视的法西斯主义,为什么披上秦国的外衣,就受到了文艺作品甚至史书的推崇呢?

或许只是因为,当年的德国和日本都战败了,而秦国赢了。

套用赞美秦国统一天下的逻辑,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成为胜利方,最终把东亚“统一”,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会不会成为一个类似“秦灭六国”那样的丰功伟绩?若真会那样,那么,当年各国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流血牺牲不仅没有意义,甚至会被批评为阻碍历史的进步——在那些歌颂秦灭六国的作品里,抵挡秦国的六国,不就是这样被定性的么?

在大秦赋里,六国的君主大臣们都成了螳臂当车的小丑,每一次的对抗秦国的合纵连横都被描写成闹剧,细想起来,令人悲伤和感叹——还是成王败寇,胜者为尧,败者成桀。

若能从“人”的视角看待这些,就会对那些对胜利者的无原则歌颂,感到别扭甚至恶心。

……

这倒不是说我反对“统一”。统一当然有统一的好处,但不能因为统一有诸多的好处,就对统一的代价忽略不计。

统一,应该被当做一个中性词,但它早已被塑造成了不容置疑的褒义词,并成为一种价值观灌输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凡是促进统一的都是正面的,凡是破坏或阻碍统一的,都是负面的。哪怕统一之后像秦帝国那样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暴政机器,依然会被赞美。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历代帝王的利益和权势建立在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之上。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国,更多的土地和更多的人口才能给帝王呈现更大的蛋糕。所以,由帝王主导的意识形态,必然推崇并灌输大一统思想。

也正因此,虽然秦统一天下之后很快就崩盘了,但是后代的帝王都是嬴政的精神子孙。凡是努力统一天下的帝王都会被歌颂,凡是偏安一隅的朝廷都会被嘲讽。那些被歌颂者,不过是因为取得了胜利,那些胜利者,不过是屠杀的人更多而已。

把“反对者”杀得越干净,自己在史书上的形象就越高大,如诸如秦皇汉武。即便是那些职业杀人犯中的失败者,也能被称为枭雄,比如黄巢李自成。

……

尽管文艺作品有洗脑功能,但我认为还是把它当成娱乐产品看待为好。从娱乐产品的角度说,《大秦赋》是一部制作还算精良、情节引人入胜的作品,值得一看。

所以,虽然我认为《大秦赋》“有毒”,但写此文绝不是为了批判它——不能把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作品当成“毒草”看待——我只是想从“人”的角度,讲讲自己的道理。

虽然世间常常没有道理可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