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徐思莲(旅人蕉):《认识黑非洲》

【总第005402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认识黑非洲
作者:徐思莲(旅人蕉)
Africa

非洲~准确的说:黑非洲是一个既美丽又淳朴、神奇又真实的世界。
有人说“与整个人类历史一样,非洲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觉醒的历史。......”
还有人说“这里是晒焦了的土地,遍地芬芳,但酷热令人无法通行......”

       非洲? 黑人?一个骨瘦如柴快要死了的小孩卷缩在地上,一只大老鹰在虎视眈眈的看着她、(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时真的让人心痛,满身汗毛孔都张开了,让人感到全身都在颤抖。还听说这张照片得了什么世界摄影大奖,而拍照这张照片的作者 已经因照片受了刺激自杀了。)......

赤道?多么遥远的地方? 神秘的非洲, 对于远离它的人们又有多少的不解的迷?......
人这辈子如果能到非洲看看那该有多好 。非洲永远都是人们非常向往的、神秘的地方。
因工作需要 从2000年起就到非洲来工作了,真是如了我的心愿,而且这一干就是十年了。先在赤道以南的马达加斯加工作,现在可好,真的到赤道上来了。我家的住房离赤道(准确地说:就是地图上的那条线)只有70多公里。坐在家里就可以观看浩瀚的大西洋海面。我觉得这一定是让想来又来不了非洲的人羡慕不已啊。

说实话如果没来过非洲,你还真是了解不了,有很多事情你连想也想不到。其实,黑人的形象不全是一些骨瘦如柴、嗷嗷待哺的可怜人,也不全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同中国如何友好、面带笑容的非洲外交官形象。他们同我们一样,也是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正常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人的肤色不同、地区差别,风俗习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很多不一样而已。
记得上大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看到了几个黑人朋友从身边走过便问父亲:“爸爸他们怎么这么黑呀?”孩子的父亲不加考虑顺口就说:“没洗脸。”结果黑人朋友听懂了,很是生气,还告到了中央。上面是又赔礼又道歉,才算过去。后来居然一级级的找到了说错话的人,给了他应得的处罚。

是啊,对非洲不了解时候,看到黑人还真是想多看几眼,奇怪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黑?真是除了能看到他们雪白的牙齿,根本看不清这人长什么样?就象老外看我们一样,长得都一个模样。可我现在天天和黑人在一起工作,就都看习惯了,也不觉得他们有多黑了。而且还交了很多黑人好朋友。
有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天天在野外作业也晒得好黑呀!不听说话你都看不出他们是自己人。

尽管有些非洲国家有石油、有矿藏、有原始大森林、有海域、......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还很贫穷。这里贫富差别很大,有钱人经常天上飞来飞去(去法国、欧美几国、东南亚几国),有大病都到法国看。但是穷苦的人有的连家也没有,晚上就睡在马路边上。而有钱人一家能有几辆车、几台电脑、孩子们都到法国读书、生活早已经很现代化了。(这样的家庭也就不到10%)可是大多数穷苦人中,有很多还穿不上鞋(有很多人才学会穿鞋),一块小花布一裹白天就是衣服,晚上往地上一躺就是铺盖睡了。有的家里也什么都没有,捡到一个纸合就是桌子了,.....在非洲贫穷的地方,.这样的人家得占70—80%。
不过大自然分配得就是很公平!这里的人很少饿死,这里是高出生、高死亡、他们的平均寿命很低50岁左右,不过这里也有着很多60-70岁的高龄人,他们的高死亡一般是因为生病没钱看病而死掉。

非洲到处有香蕉、木瓜、菠罗、芒果、椰子可以充饥。而且不用花钱就有木薯吃,弄一截木薯枝插入地里就能活,而且能长一大堆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非洲就是种下石头都会发芽的好地方!      有不少的欧洲人把非洲说成是人间天堂,他们对非洲情有独钟。
非洲的确有很多奇闻趣事,口述象说笑话,写成文字好象有点不够意思,有揭短的感觉。但是在这里所发生的故事的确是你我都无法想象的。
据史记,公元前5世纪迦太基航海家汉诺最早发现的黑非洲——就是塞内加尔(Senegal)首都达喀尔(Dakar)(现与我恢复外交关系)。 据说,他被这里的空气中飘来的阵阵扑鼻而来的香气所陶醉,便决定在现在叫作达卡尔的地方建立一个新的迦太基。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关黑非洲以外的人发现黑非洲的记载。

达卡尔素有“西非之角”的称誉。离它不远的大西洋里还有一小簇小岛,它们是西非的另一个小岛国——佛得角群岛(Cap-vert)。那个国家虽小,但在历史上还有点名气。当年欧洲第一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来到非洲大陆,第一站就是佛教得角群岛。
黑非洲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大陆。
       这里生活着淳朴、善良、勤劳而又勇敢的非洲人民。
         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万岁!
          写于非洲加蓬 2007年
作者简介

徐思莲,1951年生于北京市,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文学作品散见于《延安日报》、《内蒙晨报》、《北方诗刋》、《白天鹅新锐诗选》、与夫合著《并蒂莲诗集》。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三月雪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